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观察

视点 从融资分层到竞争中性:成因与对策(中英双语)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2-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在中国日报撰文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隐患在前两轮“宽信用”中早已埋下伏笔。金融机构也并非主观,民企基本面的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形势固然严峻,但所幸从政策层面,我们已经观察到非常明显的“拐点”信号。

  年初以来,信用债市场掀起阵阵“违约潮”,其中,民营企业“雷区”属性尤其突出,无论是违约数量还是违约规模,占比均过半。疾风骤雨之下,债市投资者对民企债“避之不及”,部分机构甚至采取“一刀切”的做法,民企信用利差几乎触及历史峰值。债市的情况是整个融资体系的“缩影”,民企不仅通过债券融资困难重重,在信贷等其他渠道亦举步维艰。国企、民企“二元结构”似乎重现,整个融资体系呈现“分层”的状态。这种情况因何而起?政策变局之下,未来又能有何破解之策?

  客观上说,银行对中小企业“歧视”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均普遍存在的难题。不过,眼下的“融资分层”仍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特殊性”,我们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

  首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隐患在前两轮“宽信用”中早已埋下伏笔。过去十年中,中国一共经历了三轮完整的信用“扩张-收缩”周期,除了在第一轮信用扩张过程(2008-2009年“四万亿刺激”)中民企获得了不少信贷支持外;在后两轮信用扩张中,民企均面临了与当前类似的“信贷歧视”,不过彼时能仰仗股权和非标渠道融资。

  具体来说,在2011~2012年的信用扩张周期中,非标资产粉墨登场,由于能够给予更高的风险溢价补偿,成为托底民企负债的主要力量。在2014~2015年的信用扩张周期中,“大资管”接力信托通道为民企“输血”;叠加权益市场进入牛市,股权融资也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福祸相生,具体到今年的情况,由于过往非标融资在民企负债中占比已经较高,而资管新规导致表外融资(过去民企重要的“替代融资渠道”)进入存量崩塌过程,民企负债接续压力大幅上升;加之权益市场持续低迷也难有贡献,使得信贷可得性问题在当前下显得尤其突出。

  其次,金融机构也并非主观,民企基本面的确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果仔细比对民企部门与国企部门的基本面情况可以发现:

  第一,民企营收降幅快于国企,二者增速差在2017年一季度就开始拐头,但成本降幅却慢于国企,两相挤压之下,民企部门利润增速始终弱于国企,在低位徘徊。

  第二,采用(财务费用+汇兑损益)同比观测利息净支出,民企部门所承担利息支付规模和增速仍然高于国企部门,虽然今年年中微降,但水平偏高。

  第三,民企部门资产减值损失增速触及新高,贷方科目计提应收账款和存货减值准备的企业不在少数;前者是应收账款账期进一步拉长后的,后者则是规模扩张与需求匹配失衡的尴尬体现。

  最终反映到资产负债率层面,民企与国企出现显著分化。2015年供给侧推行以来,国有企业部门杠杆率稳中有降,而民企部门杠杆水平不降反升,现已接近2012年以来高点。不仅如此,民企负债中还存在明显的“期限错配”情况,短期债务占比显著高于国企。今年二季度,民企三大现金流净额之和触及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迎来“至暗时刻”。

  形势固然严峻,但所幸从政策层面,我们已经观察到非常明显的“拐点”信号。年初以来,货币周期率先拐头,“宽货币”已然确认;7月以来,“宽货币”基础上“宽信用”政策进一步推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轮“宽信用”的对象并非(基建)和地产部门,而是聚焦在民企部门。央行行长易纲在答记者问时提出国企“竞争中性”原则;随着最高级别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举行,相关民企信用缓释政策如“潮水”般涌出。

  我们认为,政策意在避免对民企融资的“一刀切”,而非简单的系统性兜底。所谓竞争中性,意味着将更多从“好企业、坏企业”的视角去区分融资主体,而非从“国企、民企”的视角去区分。结合前文对“融资分层”成因的剖析,潜在对策包括:

  第一,进一步对资管新规进行放松,恢复部分表外融资功能。以相对高收益补偿民企债权持有人,以弥补表内信贷对民企的“天然厌恶”。

  第二,对表内部分而言,修正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指标监管,以抬升风险偏好,满足民企融资。

  第三,鼓励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发行,通过“信号效应”使部分优质民企凸显出来,避免系统性“一刀切”。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一份。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中国财富管理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