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观察

中国软装意识变迁趋势洞察报告 第一财经周刊 × 美克美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5-3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软装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性行为升级为生活态度和个人风格的体现。消费者给“家”赋予了个性化的意义,这个私密的空间似乎成为了一面镜子,映射出主人内在的品味。

  肖杰森在一家新能源汽车企业担任用户体验主管,工作习惯让他对于各种事物都非常挑剔。新家装修完三年,客厅的一整面墙仍是空空荡荡的。“我想把一整面墙都刷得很素,就挂一幅大开幅的画,”肖杰森描述着心目中理想的场景,“一直在寻找,还没找到。”

  不过,肖杰森并不急于填补这个空缺,比起匆忙挑选,他选择追求最中意的设计。“软装最大的好处不像硬装,硬装必须要做好全部的基础设施布局,才能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在他看来,软装是一个随着高层次需求的萌生渐渐投入的过程。

  以前,装潢似乎就等同于敲墙换地的硬装修,而软装不过是置办些让房子“能住人”的必备物件。

  事实上,软装具有更大的度。除了大家熟知的家具、布艺,近年流行起来的绿植、照片墙等饰物也算在软装的范畴之中,人们可以对这样的可移动物品进行组合搭配,达到想要的效果。

  在《第一财经周刊》发起的“软装生活报告”调查中,认为“家”是“与家人一起相处的空间”选项的比例达到61%,远超认同“解决物质需求的地方”的比例。

  “回归家庭是现在的趋势。”朱保慧说,她在生活方式品牌美克美家担任设计顾问。为了减少夫妻在家只是各自刷手机的状况,朱保慧常常结婚育儿的消费者在软装细节上使用暖色调,以增进家沟通的。

  肖杰森则乐于准备精致的茶具、餐具,和不同的饮品、食物相搭配,让家人喜欢留在在这个空间里,“现在觉得在家里吃饭、招待客人才是一种更好、更健康的一种方式。”肖杰森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在外企担任技术工程师的李欣,住在第一套房子里时,还不怎么注重软装。“买了第二套房子后,上海出了限购政策,我至少还要在同一套房子里住5年,对居住的要求也不一样了。”

  对宜居的期望推动这位理工男在第二套房子的家庭装饰上花费了更多的钱,与此同时,他的生活状态也渐趋稳定。

  “过了30岁,事业和心态都比以前好了,那生活也要过得好一点。”这样的平和让李欣向往简化的生活方式,从过去的爱囤东西“断舍离”,相应的,房子也从“混搭风”转向北欧极简与日式留白的风格。李欣感觉到,这样的变化来自于所在圈子耳濡目染的影响,居住从豪华的外向型炫耀转向个性的内向型享受,这让原本一些还属于小众领域的装饰风格,在高消费人群的家庭中流行开来。

  “东西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你生活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肖杰森说,他的家是略带前卫的现代简约风格,“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审美方式的进化。”

  肖杰森非常注重中国家庭对生活品质的各方面感受,长期关注前沿趋势让他对审美有更高的要求。客厅挂画的设想源于上海龙美术馆的,去博物馆、美术馆汲取灵感是他的日常活动。

  “大的空间是哲学层面上的,小的空间是个人美学。”平日里他就爱研究有特色的酒店,将商用空间的设计元素移植到民用空间上。“我看了这么多,积累了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我希望往这个风格走。”

  消费者的鉴赏力在不断提高。不少人平日就会搜集素材,拿着喜欢的图片告诉朱保慧,要求呈现出这样的美感。

  这在具备经济实力的中高消费阶层中更为明显。说走就走的旅游已不是新鲜事,新兴技术让信息的获取变得容易,他们的眼界也随之开阔。不少人会去“有逼格”的地方寻求美的熏陶。

  受访者在调查中告诉我们,艺术展览、国外图片网站以及新兴互联网家居平台等,都是激发他们创意的渠道。

  越来越多的美学追求者认同,软装已经从单纯的功能性行为升级为生活态度和个人风格的体现。

  在调查中,软装的“美观、有设计感”超过“实用价值”,成为吸引消费者购买的最重要因素。在我们的调查中,有49%的受访者同意“软装最重要的功能是让房子更加美观和赏心悦目”,并且有5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购买“具有美感和设计感的软装物品。”

  肖杰森就在客厅里摆放了几把“坐起来不是那么舒服的”微笑椅,它复刻自1963年的经典设计“三角贝壳椅”(Three-Legged Shell Chair)。“我不太坐,只是为了看。美最重要。”肖杰森说。

  在杭州从事金融行业的王懿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设计感是第一的,有时候我买东西,会搜一搜看有没有得过红点、IF。”。

  王懿觉得,家居是除了穿衣外,最能体现个人风格的一面。他觉得类似汽车等个人的大件物品,都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无法改变颜色和设计。但家居不同,哪怕是一个小元素的使用,都能让家变得不一样。

  装修房子时,王懿特意把客厅所有的灯饰都换成了筒灯,而没有用普通的主灯。他甚至愿意用大半天的时间,去挑选一个合适的牌子。

  为了和不断升级的需求相匹配,肖杰森每年都会在软装的更新上投1万元到10万元不等的费用。王懿没有花掉那么多,但也不少。买花是他最高频的消费,他购买了一月4次的送花到家服务,还想在花朵的质量上继续升级,“熏香和床品也会换,3个月会买一套床品,越好的床单睡得越费。”

  李欣的父母会因为他更换床品和窗帘而感到浪费,但小件的价格并不会让他感到不舍,“我愿意为了质感和设计感,多付出一些费用。”

  这些23岁至35岁的年轻阶层正在成长为软装消费的主力军,和老一辈比起来,受过更好教育的他们对家居有着独特见解,传统风格在他们中间并不流行,他们甚至会创造各种稀奇古怪的多元混搭。

  “年轻人对个性化的要求很高,会明确说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朱保慧说,有想法的年轻人往往在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

  “未来变化太大,保持竞争力不被淘汰,这点压力比较大。”即使是拥有一定话语权的资深技术人员,李欣仍然不敢在充电上懈怠,花时间打磨软装成为一种压力的方式,也让他感受到了生活质感的显著提高,“让我心情更好了,我愿意为心情好买单。”

  在日新月异的智能汽车领域工作,软装让肖杰森的生活更加从容。“回到家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很开心,不管有多少压力都会慢慢平复下来。做事情就会想得更充分一些,最后目标就会更从容地实现。”

  王懿则一直保持着看样板房的习惯,关注好好住、一条等平台,进而研究建筑设计,从中学习家装领域甚至美学方面的知识。“我注重细节,看两个瓷砖之间的缝儿,普通的糙,好的缝隙很完整。看得出来样板房工艺到底怎么样。”

  “我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就像一个布道者,可以把美传递给更多人。”肖杰森说。调查发现,消费者的关注度在上升。

  尽管是朋友眼中许久的“布道者”,他还是希望能和专业设计师交流,“毕竟他们看到的东西更广泛,因为他们的职业就是去发现更美好的生活嘛。”肖杰森说。

  高达76%的消费者在调查中流露想请专业设计师来设计软装风格的意愿,然而市场上一般的家装公司却并不能满足如今的需求,类似美克美家这样由品牌衍生的软装设计服务,也只是少数。

  “硬装修的设计师根本没办法提供各种各样风格上的,所有颜色的搭配、材质的选择,基本上都是我来选的。”

  尽管人们都在追求更好的居家,仍有很多中国人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效果。“有些消费者有很好的审美,但实际上怎么搭配比较合适,他们还是需要专业的。”

  于是,观察、理解这些居住者的真实状态,引导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软装,进而享受软装组成的空间带来的美好,是朱保慧工作的重点。这也是美克美家作为软装品牌,不只是卖产品,还提供软装设计服务的初衷。

  “如果重新再装修,或是再买套房,我要找一个好的设计师。”肖杰森肯定地说。

  随着中产阶层人群的扩大、消费者收入的提高以及对于“美”的意识的,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赋予了“家”个性化的意义,他们在这个空间中倾注了更多的和精力,让“家”这个空间更有品质、更具个性。因为,这个私密的空间已经成为一面镜子,会映射出主人内在的品味。

  《第一财经周刊》携手生活方式品牌美克美家,共同发起“中国软装意识变迁趋势洞察报告”调查,选出具有一定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共回收2519份有效问卷。 我们想通过这次调查,了解消费者在软装方面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探讨和记录这些数据背后,新一代消费者在居家生活方式与审美观念方面的变迁。

  通过采访、比较和分析收入在1万元以上和年龄在23岁以下的人群,在不久的将来,软装将呈现以下的趋势: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