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益阳

湖南益阳花鼓戏小调首届中国花鼓文化艺术节举办 百余场花鼓戏上演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7-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为了振兴益阳花鼓戏,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推出了“花鼓戏振兴工程”,具体包括建设花鼓大戏台、创建演员培训学校、送戏下乡、创办《中国花鼓戏》季刊、举办花鼓艺术节等。

2012年,在国有文艺院团的大潮下,原来的益阳市花鼓戏剧团顺势而为,转企改制为湖南花鼓文化有限公司。改制以来,公司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探索花鼓戏市场化之。

此后,一出由湖南花鼓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的大型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掀起了花鼓戏的一轮新风潮。除了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艺术形式上也有了全新的突破:现代的服装、灯光和舞美,全新的叙事方式和对白形式,流行艺术的表演和音乐元素,让花鼓戏的面貌焕然一新。

段固良表示,现代花鼓戏也了全新的和营销模式。据他介绍,公司构建了立体化的发展平台,借鉴“刘老根大舞台”的模式,建成了特色鲜明的“花鼓风大舞台”,重新组建公司艺术总团,并建立了“式”资源配置机制。现在,该公司拥有总资产近亿元,去年实现利润300万元,今年预计纯利润可达500万元。

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歌舞厅、KTV等大众娱乐消费方式的出现,花鼓戏迎来了一段低迷时期。“看花鼓戏的人越来越少,剧团变得非常萧条,一年到头没有演出。那时演员每月只能领取200元基本工资,很多花鼓戏演员纷纷改行。”生于戏剧世家、现为国家一级演员、花鼓戏演员马建纯回忆道。

“送戏下乡的剧团均是我们通过剧团自愿报名,并公开打擂台,经专家评委严格评选诞生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剧团的创造力,也催生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并复排了一批传统剧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据了解,目前,包括正式登记注册的10多个剧团在内,益阳市常年演出的大小剧团不少于30个,每年演出场次不少于8000场,演出产值在4000万元以上。

在益阳,花鼓戏堪称益阳人不可或缺的食粮。益阳市委魏旋君表示,益阳文化底蕴深厚,花鼓艺术已成为益阳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彰显益阳地域特色的文化。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深入推进文化强市战略,大力加强益阳文化建设,加大对传统艺术的和传承工作力度,充分显示了益阳花鼓的文化魅力,有效推动了花鼓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为了深度挖掘花鼓戏底蕴,丰富和发展花鼓戏艺术形式,连续举办了三届益阳南县地花鼓艺术节,成功将地花鼓打造成了益阳花鼓戏的一张新名片。新创办的《中国花鼓戏》季刊,也成为了及时反映全国各地花鼓戏动态、展示花鼓戏发展最新、专业团体业务交流和花鼓名家与戏迷作品展示的平台与载体。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花鼓戏从诞生到新中国成立前,很长一段时间,多以反映人民群众劳动生活和心情的小戏示人,因而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汤建设说。“虽然中间也排演了一些大的传统老剧目,但在群众中流行的还是小戏。”汤建设还介绍,到了21世纪初,花鼓戏在经过90年代的低迷期又重新回到老百姓视野中时,花鼓戏开始进入紧扣社会热点、反映社会问题、发挥警示教育作用的现代题材创作阶段。例如反腐倡廉题材的《但愿人长久》、赌博风气的《一枕黄粱》、反映禁毒的《远山的呐喊》,因着的现实教育意义,这几部戏剧颇受群众欢迎,花鼓戏又重新得到群众的关注与青睐。

马建纯是在益阳本土成长起来的花鼓戏演员,也是益阳市第一位花鼓戏国家一级演员。“我外祖父母和父母都是湘剧演员,幼承家学,算是有着纯正的传统戏剧血统。”1976年,14岁的马建纯考入当时的资阳区花鼓剧团(后被撤)当,至今已有37年的花鼓戏表演生涯。在花鼓戏日渐式微的窘境下,她和同是花鼓戏演员的丈夫一同加入到了浩浩荡荡的歌厅走穴队伍中。

1943年,日寇逼近益阳,益花鼓的宝和班毅然成立“益阳楚剧抗敌宣传队”,自编自演了《中秋诱敌》、《姑嫂上坟》等抗敌剧目,并赴常德、桃源慰劳前线将士。1959年,益阳市花鼓剧团整理演出的《牌》走进了怀仁堂,得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梅兰芳还在《》撰文赞扬该剧的演出。1960年,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又参加湖南支边慰问团,到云南昆明、红河、西双版纳等地慰问演出,将益花鼓送到了西南边陲。

与大多数传统戏剧一样,发端于民间的益阳花鼓戏的和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如何让传统戏剧走进年轻观众的生活,有着多年花鼓戏幕后经验的段固良认为:“要改变花鼓戏离青年观众、离城市观众越来越远的现状,就要在表演形式和表达内容上拉近与时代的距离。”于是有了《花鼓春秋》、《接来乡里爹和娘》这两部现代大型花鼓戏。此外,湖南花鼓文化有限公司还提出了花鼓“现代化、多样化、流行化”的“花鼓风”新子。除了两部现代花鼓戏,还推出了10首“流行花鼓风”音乐作品,包括《花鼓风》、《新望郎调》、《桃花江谣》等花鼓韵歌曲,由雷佳、乌兰托雅、庞龙、黑鸭子组合等现代流行歌手演绎后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振兴花鼓戏艺术工程启动

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就有赵松山、赵兰山兄弟组建的职业班社大兴班。之后,花鼓班社在益阳一带盛行,却视其为洪水猛兽,四处悬令,光绪15年,在益阳茈湖口就立有“永禁花鼓”的石碑。

益阳花鼓戏起源于民间的山歌、劳动、丝弦小调和民歌,后吸收了湘剧的表演、程式、锣鼓经、部分声腔和剧目,才形成了正式的戏曲剧种。

“花鼓戏窝子”历经沧桑

11月10日至18日,由湖南省文化厅、益阳市主办的首届中国(湖南)花鼓文化艺术节在湖南益阳举行。在此期间,100余场花鼓戏在“花鼓戏窝子”益阳精彩上演,市民群众可免费观看。全国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许又声出席开幕式。益阳“花鼓戏窝子”的美誉由来已久。自晚清以来,益阳花鼓戏职业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流行于湖南益阳、宁乡、湘阴、长沙、湘潭、株洲等地。

今年,相关部门通过发动社会力量,投资300万元在中心城区建成3个公共花鼓大戏台,每逢重大节日和节庆活动,免费为群众送上高质量的花鼓戏演出。今年推出的近百场演出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在乡镇、农村,通过每场演出补贴剧团5000元的方式,老百姓每年可以免费观看由市内知名剧团送上的优秀剧目。今年“送戏下乡”活动已经为老百姓送上了近400场演出。

益阳花鼓戏窝子还诞生了许多花鼓戏名角。据了解,从益阳走出去的花鼓戏演员不计其数,其中有不少颇具影响的艺术家。如饰演刘海的第一代演员何东宝,著名花鼓戏老艺人胡华松等,这些都堪称湖南花鼓戏史上颇具分量的人物。

新花鼓戏前景看好

当代以来,益阳花鼓名声大噪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表现在创作了一系列名剧,如《风暴过洞庭》、《风过小白楼》等。80年代初期,益阳地区的花鼓戏参加了中国艺术节,演出剧目受到专家的好评。“可以说,整个80年代,益阳花鼓戏都常火的,群众爱看,演员繁忙,不断,一派生机。”有着多年基层花鼓剧团工作经验的汤建设介绍道。

据该公司副总经理段固良介绍,剧目曾连演40多场,场场观众爆满。自去年获得湖南省艺术节田汉大以后,今年《接来乡里爹和娘》又走进了上海白玉兰国际艺术节的大舞台,并得到观众和专家的高度好评。

在益阳,中年以上的观众对花鼓戏到了几近的程度,几乎每个人都能信口唱上几句像模像样的花鼓戏。花鼓戏也顺着时代的变迁,伴着益阳人的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00年左右,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决定排演剧目参加省里的比赛。马建纯作为曾经的力量被了回来。“舞台,还是觉得自己天生就该是唱花鼓戏的,就放弃了月入数万的走穴,专心投入到了花鼓戏的表演中。”不停地下乡、比赛、汇演,加上走穴过程中学会的一些现代表演技巧,马建纯在花鼓的舞台上更加游刃有余。2012年,马建纯出演大型现代花鼓戏《接来乡里爹和娘》女主角,演出场面之火爆超出了演员的想象。“演出场场爆满,场面让冷寂多年的花鼓人不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