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国际

习用典》书法 三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11-26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巡抚包括的,大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年)。

  习2015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

  这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是他在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巡抚包括的,大约创作于乾隆十一、十二年间(1746~1747年)。当时山东大涝,潍县尤烈,饿殍遍野。郑板桥即令“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有人提出应先朝廷,他断然道:“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中国画一向是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这首题画诗充分表达了郑板桥画意,说明了画家对人民的爱,对民间疾苦的关切之情,而不是简单地画竹子风骨气节了。

  郑板桥(1693~1765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50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12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花卉木石,尤长兰竹。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著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绘画的艺术追求是积极入世、忧国忧民的,与扬州八怪另几位画家明显不同。那时士大夫自以为清高、、虚心,往往在画图中,题画诗中表露其意,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多方面因素,这些士大夫对人生的挫折、社会的不公往往多采取远离生活,逃避现实,隐遁山林,寄情于自然丘壑的态度,作品大都是以闲情寄兴、自娱娱人,即使有感而发的诗题也是泛泛而谈,有一般文人画的局限性。这一点从郑板桥的题画诗就可以发现,他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另有几幅画是他在写完本文用典题画诗之后的作品,即是他被贬官后离开潍县,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而去,临行前后作的画,其一画竹图题云:“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竿。”借竹抒发了他弃官为民、淡泊名利、享受人生的平静心态,其二 《竹石图》中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画幅上三两枝瘦劲的竹子,从石缝中挺然后立,,遇风不倒,郑板桥借竹抒发了自己洒脱、豁达的胸臆,表达了勇敢面对现实,绝不于挫折的人品,竹子被人格化了,此时,“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类似的还有,如《墨竹图》题云:“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另一幅竹图题云:“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里长,清香一片萧萧竹,里面阶层终绝尘。”这几幅墨竹图,都是借竹子抒发他遭贬官后,越发洒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感。至此,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所画竹子和题画诗,大多是借竹言情,托物言志,抒发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表现出“立根原在破岩中,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劲,表达出“写取一枝清瘦竹,掷去不为官”的气节和气概,凡竹子的高风亮节,正直,高雅豪迈等气韵,都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郑板桥作品不同于传统花鸟画之处,不同于前人之处。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