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资讯  文化

专家为何称诸葛亮《诫子书》是千古绝唱?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7-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核心提示:《诫子书》短短八十六字,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是修身养性之准则,实为千古之绝唱。诸葛亮不仅以此励子,且以此自戒。

  《诫子书》短短八十六字,开家教训导之先声,为处世治国之根本,是修身养性之准则,实为千古之绝唱。诸葛亮不仅以此励子,且以此自戒。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讲“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是以心绪宁静来涵养德性,以生活节俭来提高品德”。这里的“静”,是安定清静之意,不单指“养生之静”和“致学之静”,更不是一味求静;而是静中寓动,以静求动,以静制动,动静相辅而相成。即袁准在《诸葛公论》中所说:“亮之行军,安静而坚重。安静则易动,坚重则可以进退。”也就是朱熹所说的“静者养动之根,动者所以行其静”⑤之义。实际上,“静”也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这正如儒家所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思,思而后能得。”

  诸葛亮以静制动的策略,贯穿于他一生所有的事业之中。明人尹起萃说:“当汉之末,群雄云拢,凡一智、一能之士,莫不乘时奋发,蕲以自现。孰谓一世人龙如孔明者,方且高卧隆中,抱膝长啸,略无意于当世,而又以管、乐自许者哉……亮其大言无惭者,彼其择理甚精,而处已甚明,谓枉已可以直人也。故不苟合以求售,谓托身不可非所也。时乎未遇,则高蹈丘园;道苟可行,则奋发身业。”当刘备三顾之时,立能高屋建瓴地纵论天下形势。提出了立足荆州,建业西蜀;东连孙吴,北定中原;内修政理,西和南抚;待天下有变,则东向西出等策略。诚为效光武之再举,兴霸业之高论。至今读之,犹觉其对天下形势的把握,如玩卵石于高山之巅,游刃有余;犹闻其琅琅之声,如江河之奔流。使年龄长他二十岁,争战近二十年,人称枭雄的刘备,茅塞顿开,如鱼得水。于是“遂许先帝以驰驱”⑥。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七十二年(从208年赤壁之战至280年晋灭吴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俭”:就是俭省,爱惜物力,不浪费财物;就是生活俭朴,不追求享受。诸葛亮讲“俭以养德”,可谓与孔孟修身思想如出一辙,并且把它付诸实践。

  诸葛亮在《又与李严书》中,谈及自己的生活状况,“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⑦。他积劳成疾,呕心沥血去世前,曾“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⑧。

  由此观之,孔明的一生,是“静”“俭”的一生,他以这种操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成为千古人杰。后世诸葛氏之子孙们,无论贫富、穷达、从政、戍边、务农、业医,都始终保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操行。

  三是“清正廉洁,不谋私利”的美德。

  诸葛亮一生身居高位,其间在蜀国丞相位置上就有十三年之久,可谓位极人臣。但他虽身居相位却能为官清正、廉洁自律,从来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及其子女亲属谋过半点私利,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有他上奏后主的一道表章,言:“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此绝非诸葛亮的虚饰之词,有本传云“及卒,如其所言”为证。这不仅是诸葛亮一生廉洁自律、不谋私利的真实写照,也是古代高级官员的家庭财产申报表。

  诸葛亮在“内无余帛,外无赢财”的情况下,既不搞兼职工作,也不兴办实体;既不贪污,也不受贿。这种不据权凭资先为已富;不思肥已,专心已任;家境虽清苦,事业却兴盛的廉洁从政作风,堪称为政清廉的典范。

  四是积极“接世”,入仕朝庭的传统。

  诸葛氏家族成员“修身”、“养性”的目的是为了从事政治,入仕朝庭。也就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接世”(接纳于社会)。当然,“接世”并不意味着追求名利,而途径亦可形式多样。不过,政治作为“管理众人之事”,其“接世”的功能似乎更为直接,这就是诸葛氏家族成员一有机会便要在政治舞台上驰聘的原因。诸葛氏家族成员自诸葛亮的爷爷任司隶校尉开始,中经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任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当豫章太守,到三国、魏晋、隋唐,其从政(或从军)者可谓代不乏人。尤其是三国时期,诸葛瑾为吴大将军,诸葛亮为蜀丞相,诸葛诞为魏征东大将军又迁司空,一门三方为高官,其家族之从政势头可谓达于极盛。他们的后代子孙中,也有不少人从政。如诸葛瑾之子诸葛恪亦官至东吴大将军,孙权死后,曾主持朝政;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官至蜀行都护、卫将军并平尚书事,与董厥、樊建一起主持蜀国后期的军政大事;而诸葛诞之子诸葛靓原本为质于吴,不久也成为吴国的大司马,并在东吴后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到了诸葛亮及其兄弟的第三代,在入晋后,也有不少人入仕。诸葛亮之孙诸葛京仕晋为眉县令、江州刺史;诸葛诞之孙诸葛恢仕晋为会稽太守、中书令加侍中。曾孙一代中,诸葛诞之曾孙诸葛衡为荥阳太守。其他诸葛氏族人从政者也为数不少,如魏雍州刺史诸葛绪,其长子诸葛冲入晋后曾为廷尉,而诸葛冲之长子诸葛铨又官至兖州刺史,次子诸葛玫更为御史中丞。再如临沂地区出土的几件北朝造像碑和一座隋碑(隋诸葛子恒等造像碑)中,就记载了不少从政或从军的诸葛氏族人,如都督诸葛子恒、诸葛世龙,主簿诸葛荣叔等⑨。这些都可说明诸葛氏族人在从政方面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保持了积极“接世”、入仕朝庭的传统。

  五是“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一生在乱世纷争中经历了短短的54个春秋,从他27岁受刘备三请后走出茅庐,登上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恰好是半生操劳,尽瘁王事。如果说,诸葛亮的前半生是他修身成学、立志济世的准备阶段,那么他的后半生就是忠勤操劳、“两朝开济”的治世之期了。

  从207年刘备三顾茅庐,把“躬耕陇亩”⑩的诸葛亮请出后,诸葛亮就决心辅佐刘备沿着他所选择的道路走到底。208年,在曹操发兵南征荆州,刘琮望风归降、刘备落荒而逃、“倾覆”无归之际,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只身奔赴江东,说服了在降曹与抗曹之间犹豫不决的孙权与刘备联盟,组成联军,在赤壁大战中击败不可一世的曹军,为半生寄人篱下的刘备觅得荆州这块落脚点立下大功。此可谓危难之际见忠情。

  后来,刘备为关、张报仇,兴兵东征孙权。结果夷陵大败,羞愤而病故于永安城(今重庆奉节)。临终之际,刘备把诸葛亮从成都召至永安,十分坦城而放心地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⑾。这是对诸葛亮寄予极大的信任,而诸葛亮表示要“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⑿后来诸葛亮辅佐弱主刘禅,殚精竭虑,谨守臣道,竭力支撑着蜀汉一隅江山,且率军六出祁山而北伐,希望完成刘备恢复汉室一统江山的遗愿,最终“鞠躬尽力,死而后已”⒀,不折不扣地实现了他的遗愿。

  三国时期,诸葛瑾为吴大将军,诸葛亮为蜀丞相,诸葛诞为魏征东大将军,一门三方各事其主,勤于王事,忠心耿耿。他们的后代子孙也如诸葛亮一样恭恭敬敬地瑾慎地为各自的国家竭尽全力,一直到死为主。

  诸葛氏家族的良好家风,今天早已融入中华大地;将世代被人们所效法;历代被世人所传颂;它将是永存的。而诸葛亮作为诸葛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不但为诸葛氏后人所奉祀,更受到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敬仰。实际上,诸葛亮已成为中华民族正义和智慧的化身了。

  诸葛亮是永垂不朽的。而诸葛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门望族,连同其优良的家风,将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其家风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进!

1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