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资讯  文化

清代官服昂贵 想当官需自己掏腰包置办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7-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为什么清朝官帽上要戴翎子呢?向前推,一直到数千年前生活在关外的白山黑水满族先民,因为崇尚“插雉尾为冠”,给了后世的追宗思远的依据。

  翎子是要插在翎管里。既然是荣誉、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翎管也就成为钻营者下功夫的地方。清代官场上送重礼盛行“一套扳翎”的礼品:在礼品盒内装有一只翡翠扳指和一只翡翠翎管。光绪末年,《燕京岁时记》中尚记述:“红货之内以翡翠石为最尊,一扳指、翎管有价至万金者”。

  官服昂贵想当官得自己掏腰包置办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制度最为庞杂和繁缛的时期。清代官服基本上分为三类,即礼服、吉服和补服。礼服是最隆重的朝服,用于大型庆典等;吉服,仅次于礼服;补服穿用场合很多,依补子纹饰不同而区分官阶。

  清代的官服继承了明代蟒袍、玉带、补服。其中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制作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如今这些补子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清代官服皆须官员自行购置,甚至皇帝赏赐之物有些亦如此。比如清代皇帝常赏赐官员花翎,以示奖励。这种赏赐,多数时候只是赐予其资格,花翎需要官员自行购置,其价格因眼数不同从数十两到数百两不等。赏穿之黄马褂,有些情况下也是受赏者自行制办。

  清代官服所要求的材料多较为贵重,因此一般价值都颇为昂贵,而且更替也十分频繁。所以为官之初,购置官服,对很多官员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很多缺乏经济实力的京官不得不长年借用官服。曾国藩素以俭朴闻名,但是道光二十九年,曾国藩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说:“我仕宦十余年,现在京寓所有惟书籍、衣服二者。衣服则当差者必不可少,书籍则我生平嗜好在此,是以二物略多。将来我罢官归家,我夫妻所有之衣服,则与五兄弟拈阄均分。”

  旗袍、马褂、坎肩是马上民族的风采

  旗袍、马褂、坎肩是满族衣着的“三剑客”,体现了满族衣着的固有特征,可谓“别具一格”。

  旗袍,满语叫“衣介”,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清代衣着。满族是马上民族,旗袍也是为了便于上下坐骑、马上动作,适应骑射的生活习俗。其左衽和束腰,不仅紧身保暖,利于马上活动,而且使人自然体态得到完美的表现。同时,行猎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常与旗袍配起来穿的马褂,因它身袖较短,冬季可做成皮或棉的,套在长袍外面,便于骑马,故名“马褂”。马褂分纱、单、夹三种,短袖和长袖两类。清初,流行于八旗军旅。康熙、雍正朝以后,民间开始盛行,迎宾接客,游行街市,都喜欢套上马褂,以显其文雅大方。较盛名的除“卧龙装”马褂外,还有“得胜褂”和“琵琶襟马褂”。据《清稗类钞》载:康熙年间,某相国北征,其母忧其文弱,给他缝制了一种长袖对襟马褂。他感母恩,常穿在身。后被康熙皇帝发现,褒其孝心,赐名“阿娘装”,后误传为“卧龙装”,或“窝楞装”。这种长袖马褂,颇得满族耆老的喜爱,满族作家文康的小说《儿女英雄传》里就有许多这类“卧龙装”马褂的精彩描写。

  坎肩是吸纳汉族优秀成分糅入自身民俗中来的。“巴图鲁”坎肩是京师八旗旗人最时尚的一种款式。“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其样式是在“一字形”的前襟上装有排扣,两边腋下也有纽扣。这种巴图鲁坎肩穿着便利,外形洒脱、勇武。而且,当时八旗子弟常在它的两边的裤褴处,加上两只袖子,号为“鹰膀”,当八旗将士穿着这种带鹰膀的巴图鲁坎肩在马上争驰时,这飘飞的鹰膀好像把英武的骑士带到空中。

12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