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资讯  历史

柞水县 - 国搜百科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10-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柞水县位于陕西南部,地处秦岭南坡,与西安直距70公里。全县土地面积2322平方公里,人口16万,辖十镇六乡。 柞水县呈西北高、东南低,并由西北向东南呈倾斜地势。气候为暖温带间凉带过渡性气候。

  柞水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西部。东与商州市、山阳县接壤;南邻镇安县;西邻宁陕县;北与长安、蓝田县相连。介于东经108°50′~109°410′、北纬33°20′~34°之间。因地处秦岭南麓,山岭起伏,沟壑纵横。东西最长72公里,南北最宽42公里,总面积2322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1.13%,占商洛地区面积的12%。县人民驻地在旧县关原孝义厅城所在地。距省会西安70公里,距首都1076公里。

  柞水是一个复杂的以高、中、低山为主体的山区,表现了“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特点。地势北高南低,最高点为营盘牛背梁,海拔2802.1米,最低为柴庄乡银潭沟口,海拔541米,相对高差2261.1米。

  1.季风性的气候: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在北方,柞水主要在变性的极地气团控制之下,盛行偏北风,天气干冷。夏季,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热带海洋气团推进到柞水,盛行东南风,是气温最高、雨量最多的时期。当其前锋北进过境时,降水集中;前锋过后,副高压控制,容易形成高温伏旱。春季,蒙古高压逐渐衰退,副高压逐渐增强,进入冬季风渐弱、夏季风渐强的过渡时期,雨水较少,气温上升较快,气候温和。秋季,蒙古高压逐渐增强,副高压逐渐退出,成为冬季风逐渐较强、夏季风相应转弱的过渡时期。由于副高压南退缓慢,锋面相对稳定,阴雨较多,气温下降迅速。

  2.两个明显的气候带:北部沿秦岭一线的老林、太河、丰北河、九间房等因秦岭主脊屏障,寒潮不易侵入,形成暖温带气候;向南和东南延伸的掌状山川形势,有利于东南湿热气流向县境深入,成为气温较高雨水较多的带气候。在凤镇、石瓮一带,海拔700~550米以下的地区,大部具有稻麦两熟和栽培油桐、油茶、柑橘等带经济林木的气候条件。

  3.垂直差异显著的山地气候:柞水是一个高度极为参差的山区,因而出现了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的特点。低山区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6.9℃,年平均降水量692毫米,年平均日照2104小时,无霜期年平均203天。但在秦岭主脊的九间房一带,年平均气温只有7.8℃,极端最低气温-21.6℃,年平均降水量933.4毫米,年平均日照1498小时,无霜期只有161天,积雪期长达5个月,最大积雪深度为28厘米。

  柞水河流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境内共有大小河流7320条,总长5693.4公里。其中1公里以下的小河流6594条,3公里以上的支河171条。各大小河流分别汇集为乾佑、金井、社川大河流出县境,总流向为东南方向。有“沟壑交织,河流密布”之说。

  黑色金属有铁、钛、钒;有色金属有铜、铅、锌、钴、钼;贵重金属有金、银、铂;能源矿产有煤、铀;冶金辅助原料有石灰石、白云石、石英石、萤石;化工原料有硫、重晶石;特种非金属有水晶、冰洲石;建筑材料有滑石、大理石、石棉、花岗岩、粘土。总共30余种。

  地表水:主要为金井、社川、、乾佑四大河流和7320条小河,总长5693.4公里,总流域面积233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6亿立方米。

  降水:县境为气候温和、雨量较多的区域之一,年平均降水量在700~1000毫米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亿立方米。

  森林覆盖率高,树木种类繁多,经济价值大,用途广泛板栗、核桃、木耳、香菇、香椿等林特产品畅销全国而驰名各地。同时柞水县是天然“药仓”,中草药分布广,品种多,数量大,质量高。柞水县又是“自然博物馆”,到处是“天然公园”。

  柞水具有明显的由北带向暖温带过渡的自然地理特点,反映在动物区系组成上,南部属东洋界,北部属古北界。由于兼有东洋界和古北界,而以古北界为主,所以区系成分比较复杂。以羚牛、苏门羚、豪猪、青羊、花面狸、猪獾和豹为代表的兽类以及珠颈斑鸠、灰卷尾、锦鸡、竹鸡等为代表的鸟类均为南方种类;以草兔、松鼠等为代表的兽类以及红伯劳、灰眉岩鹀为代表的鸟类,则是北方种类。加之,县内地表结构复杂,植被类型多种多样,为野生动物提供了多种的生境条件,因此,野生动类繁多。同时,县内岭谷纵横,山大沟深,高度变化大,地形高低参差,作为动物生境条件的气候和植被状况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栖息着适应高寒的羚牛,喜欢高山和峭壁的苏门羚;多数兽类生活在海拔1000~1900米的丘陵和山地林带或灌丛草坡上,但其中如狼、狐、豹、野猪以及一些鼠类等,也能在海拔840米以下的浅山坡塬地区栖居活动。从鸟类看,既有栖居浅山坡塬的乌鸦、喜鹊、灰鹭、麻雀等,而更多鸟类则栖居在较高的山地中。

  县境内可供开发的旅游景点有80多处,其中北部乾佑河源头的山、水、林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区外围的西沟峡、大甘沟、铁索沟等,极富观赏性和避暑消夏休闲功能;南部的柞水溶洞,被誉为北国奇观,有大小溶洞上百个,是全国十大名洞和陕西省十大名胜风景旅游区之一。秦岭铁公特长隧道、乾佑河四十公里绿色长廊、园林式旅游山城等景观也极具开发价值。

  柞水县在唐天册元年(695)前无县制,分属旬阳、杜陵、山北、蓝田等县。

  元年(696)将今界牌湾以南,蔡玉窑区的窑镇、曹坪,红岩寺区的红岩寺、马家台、张家坪、穆家庄、瓦房口、黄土砭以及凤镇区全境,同今镇安县由丰阳分出设安业县(取安家立业之意),县城在今下梁乡夜珠坪(古名永宁堡)。

  元至元十三年(1276)设乾佑巡检司。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复设乾佑县。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撤销乾佑县。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因“山大林密,易藏奸宄”,分拨咸宁(今长安)、蓝田、镇安三县地设孝义厅,厅城初建于大山岔。“孝义”取周宣王时宰相张仲(传说东川街为张仲故里)“孝义为本”之意。嘉庆二年和七年(1797、1802)大山岔厅城被战争和水冲,于嘉庆八年(1803)迁至旧县关新城(今柞水县城)。

  2年(1913)撤厅设孝义县。3年(1914)取古柞水名改为柞水县。1958年12月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9月复设柞水县。

  辖13个镇:乾佑镇、营盘镇、下梁镇、石瓮镇、小岭镇、凤凰镇、红岩寺镇、曹坪镇、蔡玉窑镇、杏坪镇、柴庄镇、瓦房口镇、丰北河镇。县驻乾佑镇,距省会西安70千米,距商洛市区115千米。

  2013全年实现生产总值60.95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63亿元,增长2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亿元,增长13.1%;财政总收入6.52亿元,增长24.2%,总量居全市第二,增速居全市第一,地方财政收入2.64亿元,增长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2元,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306元,增长15.8%,增速居全市第一,其他各项指标均实现新增长。

  始终如一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抓手,深入开展“项目建设推进年”活动,牢固树立大上项目、上大项目意识,设立1000万元项目前期费,扎实做好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累计储备重点项目360个,重大前期项目开工建设20个。全力抓招商、争投资、快投产,全年88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占年计划的121.33%,其中同兴公司50万吨棒材等48个项目建成投产,支撑发展的“矿钢一体化”初具雏形。广泛开展驻外招商、节会招商等活动,签约项目40个,落实招商到位资金67.88亿元。围绕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做好项目申报,争取国家财政专项资金6.79亿元,项目支撑作用得到新增强。

  持之以恒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园区承载、产业聚集、投资拉动、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5.83亿元,增长36%,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97.23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二,增长34.9%。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小岭工业集中区成功列入“省级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治理顺利摘牌;小岭、盘龙两大工业园区新引进企业9家,实现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8%,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58.7%。大力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大西沟矿业公司等17家企业产值过亿元,盘龙公司等7家企业税金过千万元,陕西银矿等7家企业获得省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从严落实节能减排政策,万元P能耗下降4.1%,“四减排”指标全面完成,工业发展质量实现新突破。

  坚定不移推进旅游活县战略,以牛背梁、溶洞、秦楚古道、凤凰古镇、山等景区景点及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旅游要素配置。打造旅游品牌,省级旅游示范县创建实现达标,牛背梁晋升为国家4景区,并荣获“中国最美原生态旅游景区”称号,秦楚古道国家3景区和马房子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获得命名,溶洞国家4景区创建已国家旅游局待批,凤凰古镇跻身省级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和陕西最美小城镇,东甘沟等3个村创建为首批“秦岭美丽乡村”。全年接待游客445.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1.8亿元,分别增长20.1%和33.3%,被评为2013年度最具人气旅游县,旅游带动效应再上新水平。

  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着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7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4.23万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西川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完成规划编制并启动建设,卉丰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获得命名,西川、农贸获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认定,山等农业示范园建设步伐加快,新田地、亿升核桃等21家农业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新培育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新发展市场主体783户,建成国家级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个和市级规模养猪场6个、畜牧示范养殖小区20个。特色农业迅速壮大,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烤烟等特色经济作物7万余亩。转移农村劳动力5.34万人,创收4.6亿元。建设扶贫整村推进村、“一村一策、一户一法”试点村和新农村29个,基本农田1.7万亩,发展节水灌溉1.2万亩,完成造林绿化3.6万亩,8200余人稳定脱贫,农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

  围绕抓统筹、强辐射、重带动,做靓县城、做特集镇,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切实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力争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

  围绕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目标,按照“规划引领、产城融合、生态同步、配套完善”的思,大力实施城市建设“南扩、中优、东进、西融”战略,努力构建生态、人文、宜居、宜业的人居,形成关天经济区城市框架雏形。“南扩”就是以102省道“三改二”快速干道连接线建设为轴,突出抓好沿线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城南桃园小区、惠民小区及新城基础设施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引导老城区居民向新城区转移,使城区面积扩大到10.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万人;“中优”就是以旧城为重点,突出抓好迎春片区、体育场及周边区域,统筹推进城区供气、供水、供电、供热、排污等工程,完善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建筑和人口密度,优化城市布局;“东进”就是以东昇公园建设为核心,建成2个生态广场和4公里的环线景观人行步道,延伸居民休闲健身空间;“西融”就是促进县城与盘龙园区融合,突出抓好盘龙公园、博隆惠达城、迎春跨河大桥、县客运站周边整治等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品位。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集镇,以历史文化符号为前提,以打造“文化旅游名镇”为目标,加快凤凰古镇河堤延伸、水旱码头、水体景观、旅游新区、街景、307省道改线个年度重点项目建设,完成集镇堤结合、河堤休闲长廊、综合治理二期、污水及垃圾处理厂等13个续建项目任务,形成“一心、两轴、三圈、六区”的开发格局。以打造“旅游重镇”和“工业强镇”为目标,完善营盘、石瓮、小岭等镇、水、电、桥、厕等基础设施,着力增强旅游和工业承载力。以打造“商贸重镇”为目标,启动乾佑、凤凰、曹坪3个镇配送中心和下梁镇农产品集贸市场建设,加快完善红岩寺、柴庄等镇配套设施,不断提升集镇辐射带动力。

  围绕数字化城市创建,创新城镇管理机制和方式,严格落实“十大城市管理工程”,发挥局职能,细化管理单元,优化管理流程,夯实管理责任,严查各类违法建设行为,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巩固提升国家卫生县城和全国文明县城创建。发挥城投公司作用,通过市场机制对城市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加大城镇土地收储,积极探索广告位、停车位有偿使用新机制,努力实现城镇资源效益最优化。

  按照“中疏外扩、成网增绿”的要求,认真实施好“十大城建工程”,加快推进城建项目。规划引领:用规划引领建设,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三规合一”,力争3月底前县城第三轮规划修编通过评审,年底前完成盘龙公园、新城街景和城市防灾减灾、公共交通等规划编制。旧城:加快迎春、平安、桃园、博隆、石镇等小区和体育场及周边区域,棚户区495户,建成体育场、室内体育馆和停车场。城市网:完成乾佑街沥青面、河西长廊北延、纸房沟及文景硬化等工程。景观美化:加快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新建纸房沟—东昇森林公园拦砂坝—阳光花园环线景观人行步道、石镇加油站至山十里休闲长廊,改建城南风雨廊桥,完成盘龙园区道沿线园林绿化和县客运站等节点绿化。功能配套:建成垃圾填埋场办公楼、机械车库、地磅房、渗滤液处理系统及垃圾库等工程,实施污水中控系统升级、厂区进水超越溢流管等工程,完成东信商城建设。环卫设施:新建城区二类公厕16座,改建达标公厕4座,在红岩寺、曹坪、杏坪、柴庄等镇新建公厕8所、垃圾填埋场4座。小区设施:完成槐湾、明星等小区“三化”和排污等工程。城市管线:完成加气站至城区主管道和部分小区入户管道安装,确保老城区50%以上住户接然气,实施乾佑街管网地埋铺设,实现县中排污管道与县主排污管网连接。保障房建设:建设陕西银矿、县职专和石瓮、小岭、凤凰等公租房396套,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在确保公平分配的同时,提高入住率。重点镇建设:加快凤凰、营盘、小岭等重点镇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围绕谋福祉、优保障、惠民生,继续加大民生投入,不折不扣落实“两个80%”的财障硬指标,着力解决教育、卫生、文化等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努力让发展更多惠及全县人民。

  围绕内涵发展,以“立德树人、深化素质、提升质量”为主线,全面启动省级教育强县创建工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化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化发展。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健全科学评价体系,力争中考、高考质量实现新的突破。大力开展全民体育运动,继续实施农民健身工程,丰富群众体育生活,提升全民健康素质。

  以国家级文化先进县创建为契机,健全县、镇、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城区数字电影院设备配置,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和镇文化站设施,提升免费水平。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乡村大舞台”等活动,新打造5个文化大院、10个村级文化活动室。

  以医药卫生体制为主线,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继续实施卫生县镇一体化和镇村一体化管理,巩固提升药品“三统一”覆盖率,健全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新农合财政补贴标准,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障与民政救助无缝对接。开展“计生优质服务年”活动,落实好“单独二孩”政策,确保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以上。强化食品药品监管,争创省级食品安全放心县。

  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为准则,推进社会保障向全覆盖迈进,加快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加强财政收支监管,保障重点支出,全面提高公共资金绩效。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探索发展补充社会保险。扎实开展失独、孤儿、残疾等救助,认真落实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养老保障等惠民政策,关爱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努力构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助、灾有所帮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投入7.5亿元,重点实施好“十大民生工程”:教育设施工程。完成城小迁建、县中图书馆、职专实验楼和14所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食堂等工程建设,年内城小具备搬迁条件,并启动县幼儿园搬迁改建工程。卫生基础工程。完成县中医院主体工程,新建3个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和10个村级卫生室。道通畅工程。完成307省道凤镇段改线前期工程,启动小岭隧道工程建设,年底前102省道“三改二”工程建成通车,加快下西、东红、色杏建设,新建西甘沟口跨河大桥。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5处,解决近万名群众安全饮水问题。移民搬迁工程。85%以上的集中安置率,建设陕南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17个,安置群众1200户4800人。就业促进工程。建成县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扶持应届大学生、困难人员再就业,新增城镇就业13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20人,解决困难人员再就业110人。电力通讯工程。完成25个村的农网,新建移动、联通、电信通讯基站69个,新增宽带接入网点5000处。社区建设工程。新建营盘镇朱家湾、小岭镇胡岭、瓦房口镇大河3个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凤凰镇凤街社区室外活动广场和下梁镇沙坪社区服务站。康体养老工程。新建博隆药浴药膳保健中心和汇生源老年疗养康复中心,建设农村幸福院20个。农村能源工程。推广节柴灶600台、太阳能热水器900台,建设乡村沼气服务网点4个、养殖小区沼气1个、大型沼气2口。

  黑木耳,侧生于树木上,形似人的耳朵。柞水县因柞树多而得名,柞树是生产食用菌黑木耳、香菇的优等菌材。柞水黑木耳味道鲜美,个大肉厚,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是被的保健食品,有山珍之称。

  柞水人明清时期就从事木耳生产:“万山丛树多,土人伐木生耳。近耳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近年来,在的适度引导下,木耳年产量连年翻番,木耳生产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一项主要经济来源。黑木耳是一种腐生真菌类植物,营养极为丰富。据“礼记内则”和汉学者郑玄的注解,以及宋代宋陈浩的《礼记集》记载,都证明黑木耳是上古时代帝王独享之佳品,黑木耳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纤维素,铁、钙、磷、胡萝卜素及维生素Bl、B2、和C等有效的营养物质。据化验分析,每百克黑木耳中含钙375毫克,相当于鲫鱼的7倍;含铁185毫克,相当于鲫鱼的70倍。黑木耳的胶质体具有很强的吸附力,能把人体内消化系统中的灰尘、杂质集中起来,排出体外,是矿工、纺织、理发、教师和化工工人的良好保健食品。木耳热炒、凉拌、煲汤均可食用,以耳佐料炒肉,油而不腻;在腊肉中放入木耳,可使腊肉香味更淳厚;在煲汤中放人木耳,可使汤更鲜、更香。

  本品产于山区,外表青皮内有坚壳,食用去其坚壳,其味鲜美,可以用于榨油,也可以作其他副食品.........

  柞水腊肉是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特产。柞水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具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又叫熏肉,是柞水的地方特产,是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柞水县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功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草做饭或取暧柴火顶,是熏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下亲友熏上几块。熏好的腊肉,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平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柞水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

  腊肉炒粉皮是的传统名菜,腊肉香而不腻,粉皮滑软爽口,是佐酒的佳肴。《县志》中有载“年节时,家稍宽裕者,无不宰猪,腌以盐,熏以烟,即为腊肉”。柞水的腊肉炒粉皮不同与饭店、宾馆里的腊肉炒粉带,它是选用上好的腊肉和洁白的洋芋粉精工细作而成。

  将选好的腊肉,最好是猪后臀肉,肥瘦都有,用温水洗净,放在铁锅里煮熟,切成薄片待用。洋芋粉放大碗内,放盐、水适量,鲜蛋一枚,搅拦成糊状。锅置火上,把粉糊制成硬币厚的粉皮,将其切成菱形方块待用。置炒锅,放腊肉烤炒,沥出油来时,放葱、姜略炒,再放青椒、粉皮翻炒,出锅时放蒜泥即好。成菜香气四溢,爽滑可口,腊肉棕红,粉皮白中微黄,色美味香,营养丰富,回味悠长,是招待宾朋的首选菜肴。粉皮的厚薄程度,亦可展示主妇的厨艺。

  精瘦肉4两、土豆1个、红薯粉条、木耳、青椒少许、 葱、姜、盐、料酒、味精、鸡蛋、粉面。

  1 土豆去皮切丝,精瘦肉切丝加盐,料酒入味,加蛋清,粉面上浆,红薯粉条热水泡软,木耳、青椒切丝。

  3 锅留底油下葱、姜呛锅, 加入土豆、木耳、青椒丝、肉丝、粉条、盐、料酒翻炒熟加味精出锅装盘。

  柞水洋芋糍粑是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特产。柞水洋芋糍粑爽口、营养丰富,有食疗保健作用,夏吃清凉消暑降火,冬吃暖身祛寒防燥,是老少皆宜的风味小吃。

  洋芋,即马铃薯。民间又称地蛋、土豆。糍粑,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洋芋糍粑,用马铃薯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

  “万青九间房,洋芋当主粮;要得生活来改善,洋芋捶得稀吧乱。”这首民谣是说的是陕西柞水的洋芋糍粑。过去柞水人都知道,这是取笑“万青”“九间房”两个地方的话,以前这两地贫穷,百姓生活水平不高,平时以马铃薯为主粮,想要改善生活也只能吃当地出产的马铃薯做成的“洋芋糍粑”。

  万青和九间房是柞水的两个乡,处在秦岭脚下,是高寒山区,小麦产量低,玉米长不老,就只盛产洋芋。洋芋砸烂就是打糍粑,在那个极端贫穷的岁月里,这就成为当地人待客最好的饭食了。如今柞水的洋芋糍粑不仅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地方美食,它的制作技艺还是响当当的陕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芋糍粑,这种用马铃薯做成的美食,都市人不多见,但在陕南的柞水,到处可见、洋芋糍粑;且不说街上卖的,你随便走到柞水那个乡村,只要提出吃洋芋糍粑,厚道的柞水人就会热情地为你打上一盆让你吃个够。但是,柞水的洋芋糍粑真正好吃的还是在九间房街;这里才是柞水糍粑的发源地。

  柞水九间房街地处秦岭山脊,将这里出产的洋芋蒸熟,放在阴凉中,稍微凉一下,在石板上用木捶一压开,就是纤丝粘连;来回揉一两个来回就粘呼呼的。当抡起木捶三几个来回捶打时,就象砸在凝脂上那般舒适惬意。这里的洋芋做糍粑不仅好打、省力,还特别好吃。捶好的糍粑,铲子上沾水堆在一起,双手一托,柔若无骨,丰则有余,一团白嫩的、有劲道的凝脂就装进盆子里啦!放在砧板上,用刀使劲一切,整坨、整块的,柔而不散,很有劲道。放在调料锅里烫热时,香气直往鼻孔里钻,很是诱人,胃口不开也得开了。

  九间房、万青都是沙砾土壤,森林茂密,平均气温低,很适宜洋芋生长,这里的洋芋蛋白含量高。洋芋做糍粑是物理作用下,单糖变成多糖,蛋白变成糊浆的过程。洋芋糍粑做得好不好,主要是取决芋的蛋白含量;蛋白含量越高,洋芋糍粑越粘,而且省力好打。九间房街一带正是典型秦岭洼地气候特点,洋芋的蛋白含量高、淀粉要轻些,杂质含量少,所以洋芋糍粑最好吃。

  在人们崇尚食物健康的今天,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洋芋是抗癌食品。吃山野菜酸水泡出的洋芋糍粑,的确是很好的保健食品和风味了。只是,笔者还得提醒你,九间房街的洋芋糍粑不仅是地方独特的民间原创食品,而且是柞水最好的洋芋糍粑,很值得去品尝的。

  如今,柞水这座美丽的山城已经成为了国家级卫生城市,是西安的后花园,她正以她独有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度假。凡来柞水的人,都想尝一尝柞水糍粑,糍粑已经成为柞水饮食文化的一朵奇葩,成为了柞水的一个符号,更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张叫得响的名片。

  柞水搅团是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的特色小吃。柞水搅团所用面粉必须是粗粮,将包谷面均匀地搅拌于滚开的锅中,边撒面粉边搅拌,直到把面搅作一团,将做熟的搅团用勺子盛在碗里,浇以热汤酸菜,即可食用。

  搅团,名不见经传,真正的民间食品。以陕西而言,关中和陕南的贫苦农民,几乎家家都吃,吃了不知几百几千年。先前没听说有谁称赞过它,现在提起时,还会有人觉得寒碜,感到凄凉。化期间,在柞水县,常听人把搅团叫做“哄上坡”,意思是说,尽管填饱了肚皮,下地干活时,刚爬上坡,就饿得肠肠肚肚咕咕叫,不顶用的东西。

  然而搅团似也不可小看。既然老百姓吃了许多年,便属有功之物。既吃之,即便在穷苦时,不得已,却也不会没有一定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不会没有带着浓厚乡土气息的民风民俗渗透其间。而且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与条件的改善,搅团也如其他许多特色食品一样,可能变得身价百倍。搅团的制作方法,可以说很简单。但也不易做得很地道。做搅团有许多讲究,所用面粉必须是粗粮,大多为玉米面、万不能用小麦面,否则,就会做成浆糊,将包谷面均匀地搅拌于滚开的锅中,边撒面粉边搅拌,直到把面搅作一团,不沾锅底为适中,同时要谨防面团藏在其中,要搅得十分地均匀,无一点疙瘩方好。俗话说:搅团要好,七十二搅。这是形容,其实何止七十二搅?总要成百成千方好。搅团搅团,要害就在这一搅之上。均匀之后再倒入适量的开水,盖上锅盖,用温火慢慢闷 烧,让面全部熟透,再行搅拌,令其柔韧,至此,搅团就算做成了成品大约可以形容为较稠的糨糊。

  搅团时也有若干不同的吃法。最普通的吃法是:将做熟的搅团用勺子盛在碗里,浇以热汤酸菜,即可食用。若要变换花样,还可用一种特制的漏勺,将热的搅团盛入,漏进凉开水盆中,成蝌蚪状,这叫做鱼鱼,或者粉鱼,或者1骨斗,可浇热汤吃,可凉调吃,也可炒了吃。还有一法,将搅团趁热倒入盆碗之中,待凉透后,慢慢地倒出来,切成条块,烩了酸菜浆水吃、炒了吃、凉调了吃,皆可。在贫穷的过去,人们只要稍有可能,总也常常变换方式来吃搅团。而如今搅团作为商洛的特色餐饮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特别是烩搅团块时,用了酸香扑鼻的浆水菜,而又加以上好的油泼辣子,再调点香菜末和葱花,滴几滴香油,这是很好吃的,至少应该归类于粗粮细作。还有一点,商洛人吃搅团,大多要调辣子,调得碗里红如血,吃罢嘴角一片红,耍的就是这个辣劲儿。

  王家成(1907-1985),原籍柞水县杏坪镇张氏沟,后因生活所迫,迁至柞水县下梁镇关山村。是全国著名的骨伤科专家,他以独到的正骨手法和中草药外敷疗法,治愈骨伤患者数万名,战争年代曾在山阳县袁家沟红军野战医院救治过伤员,受到总理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三次,曾任第四、五两届代表。1980年被聘为《中医辞典》外伤科编写组顾问、陕西省战略中草药顾问、商洛地区中医学会名誉会长。历任柞水县医院副院长、柞水县中医医院副院长。他贡献的“盘龙七”祖传秘方现为陕西盘龙制药集团的企业品牌,主产的盘龙七系列药品享誉。

  卢朝瑞(1909-1947)字景轩,柞水县凤镇人。毕业于西安兴国中学,从事教育工作,酷爱中草药。曾任镇安县教育科督导员,县督学。后探索新医药工作,在凤凰嘴兴办茂盛和中药铺救济民生。

  余方平,1948年出生,柞水县乾佑镇车家河村人,商洛学院历史系教授、政史系主任。连续6年被评为全校唯一拔尖人才,享受特殊津贴;被陕西省教委评为“全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先进个人”;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评为“全国师范院校优秀教师”;所创设并讲授的《商洛及陕西历史述略》课程获“陕西省高等学校首批省级精品课”称号;编著出版了商洛地区第一部史著作《商洛史略》;先后三次担任陕西省教育厅立项资助的科研项目主持人;担任全国师专统编教材《中国现代史》主编;编著出版了学术专著《商山探微商洛历史若干问题研究》,该书获陕西省高校200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研究三等;在《陕西师大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3篇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网站全文收录。

  对峰台景区包括:钢钎刺咽喉、仙居处、海拔、天然石、定风洞、少林、滴水等等。

  对峰台是柞水久享盛名岿峻壮丽的山峰之一。来溶洞观光的人,都要行至山下眺望赞赏,它“赛似俄眉,胜似华山”,被当地群众称为“奇峰”。

  对峰台,在县城南35里的石瓮乡,奇峰突兀,险峻难攀,峰顶建有娘娘庙。两傍双峰耸峙,西北侧山下有洞,据百神洞有碑载:相传明代中叶,“洞吼三日,忽然划开,有神水,祈雨多应。”

  相传在宋朝的真天喜年间,当地名士和群众在对峰台建修祖师庙三年。到元朝末年的一天,一个樵夫去笔架山砍柴,休息的时候背靠山,面向对峰台,忽然瞧见对峰台的山峁上有一妇人面向东在那里梳头。他甚感奇怪,梳头不在家里,却到山顶梳什么头。心里这么想,但并未在意。第二天吃过早饭拿起砍刀仍到此山砍柴,不停地砍,砍了捆,捆了砍,当他就地休息时,忽然又瞧见那妇人在梳头,他又惊奇又,便一口气跑回有对众人说:“对峰台有一妇人在梳头……”。大家听了甚感奇怪,认为是显圣。故于明代在此山修建了娘娘庙。中为南海观世音娘娘,身坐台,金身鼎冠;前为齐天大圣像;左边为送子娘娘;右边为耳光娘娘。陈设有香炉、油灯、铁器、签筒和签簿;左边有锣鼓各一面,两壁绘有壁画。格子门窗,门枋刻有对联上为:此山就是普陀山,何必远来求神仙;下为:祗要凡向善,回心转意就是仙。

  在旧时建庙后四乡香客甚多,每逢初一、十五,老公求寿,老妪引媳妇求子,年轻夫妇领着儿女还愿;商人求财,农夫默佑五谷丰登,香烟飘渺,各有其求;而且每年于二月二和九月十八日过盛会两次,每次三天,请僧诵经。为了招待香客,在山下的西干沟修建公馆三间,设有总管、司帐、接待人员。

  对峰台是县境一大奇观,人云:“四峰排漱,八仞列平”。前峰笔架山,形似笔架胜似笔架,两山背弯,中山直垒,远近眺望,墨油油地一顶两角。后峰桃二山,长得似桃非桃,就象五月仙佻,青山红崖,现出桃子本相。东、南、北三方,有八个山头向着对峰台;乾佑河,西干沟河,东干沟河三水绕着对峰台向东流去。

  相传,对峰台原叫避风台,庙门向东,东风再大,把尘土吹得打旋涡,庙对点灯而灯焰丝毫不动,据说是山里边有两颗避风珠的缘故。

  对峰台山腰有一条通向山峰和西干沟的小道,相传,在宋末朝廷,遮民百姓负担过重,农民四起,大举义旗,有一徐氏,丈夫被官军掠去充军,儿女被,自身逃出,迫于无奈,集众。朝廷派兵清剿徐寡妇,徐氏领兵过此道,遇一青年妇人坐在山腰,一脚从这山踩着那山不让经过,徐氏只得领兵返转,顺乾佑河而下。所以这条小道名叫长腿弯。

  对峰台的名胜甚多,东有鱼洞,清明至谷雨之间洞里出鱼,年产一万余斤。1980年因修而毁。南边西干沟有九三洞、探奇洞、玉瑕洞和马鞍子,奇景可观,十分吸引人。西有百神洞,洞内有二龙戏珠、龙潭、地下河等,近年来去洞观景的人不绝于途。东北有佛爷洞、风洞、天洞,洞内有过风楼、滴水崖、碥、青龙潭、大阳坡、-坡、头天门、八亩田、池、万人坑、陈杨二道、棺材石、二天门、秦岭坑、吊洞等。真是山峰雄伟,美景壮观,峻峰壁垒,洞洞成群,山水如画,这边独好。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来柞水游山赏水,北登牛背,南进溶洞,中有山秀水美的新景区——山。

  山位于柞水县城至柞水溶洞之间,距柞水县城8.2公里处。山景区极尽水的情致、水的神韵、水的灵秀。这里的“五池九瀑十八潭”,潭接潭,瀑连瀑,串珠连玉,水流潺潺。五连池、月牙潭、映日潭,潭潭相连,水竟澄澈,使人神清气爽;飞瀑似玉带高悬,如银河倒泻,让人窥谷忘返;还有“沉香庙”、“试斧峡”传颂着沉香南山、北山救母的忠孝故事;登上“玉皇顶”、“灯盏凹”赏石林奇观,观千年古树,感受山之壮美。

  山因水而秀,水因山而趣。在这里,你可以尽情的游山赏水,住独具风格的小木屋,品山肴野蔌,尽享大自然之恩赐,定会令你身心陶醉适然。

  柞水溶洞位于商洛柞水县石瓮镇,地处秦岭南麓,有大小溶洞108个,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溶洞群落,目前已开发出了以三洞一台为主景的风景游览区,即佛爷洞、天洞、风洞和对峰台。

  佛爷洞洞内有两尊高大的佛像,洞内全长900余米,分上、中、下三层。天洞因洞口直入云霄而得名,洞内钟乳玲珑剔透。风洞进出皆有奇风迎送,全长约4公里,山泉穿洞长流不息,石柱、石笋、石帷遍布;令人惊叹的是洞内常年有百鸟栖息。

  柞水溶洞不仅景观神奇、幽美,而且是北方少见的溶洞群,被列为陕西省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柞水溶洞外围景区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气候温润。而前往柞水溶洞所经的秦岭隧道可称亚洲第一,隧道内布置了不少景观,可顺参观。

  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秦岭南坡的柞水县营盘镇,海拔1000--2802米,总面积2123公顷,距西安42公里,秦岭长隧穿腹而过,S102省道直达公园门口。茂密的原始森林,清幽的潭溪瀑布,独特的峡谷风光,罕见的石林景观,以及秦岭冷杉、杜鹃林带、高山草甸和第四纪冰川遗迹所构成的特有的高山景观造就了这里中国少有的景观多样性与独特性汇聚一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

  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有一对盘根错节的银杏树,一雌一雄,当地人称夫妻银杏树。如今它俩已经走过1700多年的风雨历程,依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

  这对夫妻银杏树生长在柞水县石瓮镇东甘沟村。据考证,两棵树相距7米,根系盘结,枝丫交错,如一对夫妇手挽着手,头挨着头,亲密地窃窃私语。雌树高达45米,胸围8.5米,覆盖面积420平方米,生长旺盛,枝繁叶茂,年产600余公斤左右;而雄树高达44米,胸围7.1米,覆盖面积410平方米,树冠似一把撑开的巨伞,遮天蔽日,年产450公斤左右。

  终南山秦楚古道,南起柞水境内的花门楼,北至长安辖地天都池,属历史上贯通秦楚咽喉要道——“义谷道”中的一段。由于此段处于横断南北的秦岭脊背上,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锻造了十分明显的南北自然风景边际。走在古道上南北眺望,万亩草甸、十里杜鹃、千亩腰竹、冰川遗迹等自然景观尽收眼底。加之古道历史悠久,留下了以唐王李世民和诗仙李太白为代表的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的足迹与传奇,这些丰富的文化积淀,使古道成为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凤凰镇老街弯曲的街道和两边遍布的明清老房是这里的最大特点,在这里传统的手工造纸和锻造依旧沿袭着往日的格局。在这条东西两千多米长的古镇上至今仍完好保留着60多座明清时期的民居。沿主街有一条石板覆盖的小溪,另有一条与之垂直的小溪穿镇而过,形成十字形水系。

  老街两旁靠街全是商铺,商铺后面是住宅。临街大门一般用结实耐磨的核桃木或漆木板做成,用土漆油染,明净光亮;门墩为石雕花卉。商铺铺面宽不盈丈,宅深却达三四十米,据说铺面的间数和房屋的纵深度都代表了当时主人的富裕程度。凤凰镇的木构民居小巧玲珑,设计精致合理,防雨防潮防火性能良好,比起北方传统民居多了不少南方民居的特色。

  现在的凤凰镇比较小,镇上主要是简简单单一条老街,街上人来人往,适合无所事事的闲逛,无须期望值过高,轻松地体验一下当地人的传统生活和集市就是不错的选择。凤凰镇有多家榨蚕丝作坊,这里的丝织品是用当地特有的榨蚕丝做成的,比起桑蚕丝榨蚕丝更为经久耐用,至今这里的女人们依旧自己抽丝、漂染、纺纱,但产量极小。附近山上还有一处古老山寨的遗迹。铁匠铺这一古老的行业也依然保留着。在镇上晚上可以住宿,夜晚站在镇东面山上俯瞰,网状的街道灯火燃起,最亮的地方便是“S”型老街的中央街道。

  凤凰镇依山傍水,社川河、皂河、水滴沟三水交汇于此。在唐代这里开始有集市,清顺治初,豫、鄂、川等地客商看中此处水运交通发达的优势,来凤凰镇经商并安居下来。在清末初年,商埠字号、店铺钱庄遍布满街,形成了32个大的商号。凤凰镇成为秦岭以南、连接长江水系和黄河水系的重要商贸集镇。北方的山货土特产经马帮和人驮转至此,再经水南下;而江南的丝绸、大米又经水在此下码头,而后从旱翻越秦岭送入关中。后来随着水运的枯缩和公交通的改善,凤凰镇逐渐失去了昔日的作用。尽管如此,现在在凤凰镇和周边地方,依然保留着许多老作坊和老手艺,如造纸坊、铁匠铺、丝织店等,当地人的生活中还依稀保留着古老的痕迹。凤凰镇的古建筑普遍建于明清,大体沿袭徽派建筑风格,并且以四合院为主,至今保存完好,是省级“古建筑群居民”文物单位。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题,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 合作邮箱: 交流本词条对我有帮助0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