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资讯  历史

美媒臆想第三次世界大战 占领苏联迎娶俄罗斯美女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7-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951年10月27日,美国知名杂志《科利尔》一夜间变得“洛阳纸贵”,原因在于它策划的一个内容“离奇”的专题报道———“击败和占领俄国:1952-1960”。这篇洋洋洒洒总计132页的文章,精心构思了一场东西方军事集团的大对决。几十年后,当人们再来看这篇文章时,或许会觉得它很滑稽,但不可否认,它的某些预言已成为现实,而且在当时,它被西方战略专家们评价为“一份官方版本的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

  网罗名家打造“反苏巨作”

  1951年1月的一天,在《科利尔》杂志位于纽约第五大道总部里,出生于爱尔兰、在二战中以战地新闻报道出名的副总编辑瑞恩正与出版商爱德华·安东尼商量选题事宜。瑞恩建议弄一篇文章,内容是假想美国被苏联红军占领后会怎么样。熟谙读者心理的安东尼马上进一步发挥:“为什么不把它搞成第三次世界大战?从华盛顿到巴黎,整个‘自由世界’都在琢磨我们和俄国人什么时候开战呢!”于是,一个为期9个月的策划开始了。出于保密,只有少数几个人知晓此事,瑞恩还给策划活动起了个不伦不类的代号———“蛋酒”。

  在“蛋酒”计划实施过程中,瑞恩辗转于美国和欧洲各地搜集素材,邀请名作家加盟。在其游说下,美国和西欧一些著名的作家、历史学家、政治家、经济学家甚至部分美国议员都参与到这部“巨作”的撰写中。连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也表示支持《科利尔》杂志的“有益探索”。最后,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罗伯特·舍伍德为专题撰写了“历史上最没必要、最愚蠢和最致命的战争”的头篇,美联社“一支笔”豪尔·波利构思出苏联空军投掷原子弹毁灭华盛顿特区的情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名嘴爱德华·默罗描绘了美国B-36轰炸机用原子弹袭击莫斯科的场景,默罗的同事洛威尔·汤姆斯设想了“美国伞兵空降乌拉尔山,销毁苏联核反应堆”的细节。至于整个美苏大战的战略策划,则由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著有《明天的战略》等大作的汉森·鲍德温操刀。

  当然,里面少不了好莱坞式的“温情脉脉”。创作出“末日小说”《明日》的作家菲利普·怀利以惯用的风格,描写一位因受原子弹轰炸而绝育的俄罗斯少女与美国占领军少校的浪漫爱情故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资深编辑埃尔文·坎汉讲述莫斯科被美军征服后的“重生”。事后证明,这起策划确实很有“收获”,《科利尔》杂志的印刷订单一下子增加了50万份,尽管稿费多支出了4万多美元,广告收益却翻了几倍。

  从苏南冲突到美国大兵娶俄罗斯美女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强大的写作班底给读者描绘了一个怎样引人入胜的战争场景:1952年5月10日早晨,由于无法容忍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与西方眉来眼去,听命于苏联情报机关的刺客在贝尔格莱德暗杀铁托。当天13时58分,苏联及其东欧盟国以“受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员会邀请”为名入侵南斯拉夫。英国和法国率先做出反应,出动驻意大利的空军和地面部队,美国则像1950年操纵联合国通过出兵朝鲜决议那样,强行通过军事制裁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议案。瑞典、爱尔兰、瑞士、埃及、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则宣布中立。

  在欧洲,各国的共产党开始活动起来,在内部进行破坏活动。苏联红军则在强大的空中火力掩护下,步步紧逼,以致联合国部队损失惨重。与此同时,苏军登陆阿拉斯加。在苏军持续的打击下,远东“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美国占领军被迫撤出韩国和日本。此外,情绪失控的斯大林还命令苏联空军核袭美国本土,让国会山和白宫变成一片废墟。

  战事进行到1953年,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空中优势最终确立下来,并对苏联展开心理战,宣传说联合国是在进行一场解放俄国人民的战争。6月22日午夜,美军向莫斯科投掷核弹,摧毁了克里姆林宫、红场和瓦西里大教堂等标志性建筑物。另外,曾经在1944年诺曼底登陆中立下奇功的美国第101空降师潜入苏联腹地,通过特种作战销毁了苏联设置在车里雅宾斯克等地的核反应堆。

  1954年,西方军队从各条战线发起全面进攻。这时,斯大林已神秘失踪,苏联实权掌握在秘密警察头子贝利亚手中。苏联国内和各卫星国开始爆发叛乱,大量俄罗斯流亡者被西方空投进苏联,被关押在乌拉尔、北极、西伯利亚和远东劳改营的近百万政治犯也发起暴动。最终,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将军(在1952年被俘)代表苏联政府宣布投降,贝利亚与美国签署投降协议。美国在苏联全境建立军政权期间,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各国纷纷脱离苏联,受美国庇护的日本获得犒赏,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被交给日本统治。

  《科利尔》杂志还描绘了美国占领下苏联人的生活。在美国和联合国管理下,苏联国内出现许多新政党,大量俄罗斯儿童迁入美国家庭,学习“如何在一个民主国家中生活”。在文学方面,美国占领当局笼络俄国作家发表“符合新时代的作品”,如肖洛霍夫、法捷耶夫、爱伦堡等人用英文撰写、描述“新俄罗斯美好生活”。有意思的是,由于苏联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1000万男人,在之前的二战中损失了2000多万成年男性,在性别失衡情况下,美国占领军司令部欢迎数百万美国士兵迎娶美丽的俄罗斯姑娘。

  美苏都在臆想中准备战争

  《科利尔》这篇文章的发表可谓恰逢其时。1951年,世界正被朝鲜半岛吸引,在那里东西方阵营“热战正酣”;在美国国内,歇斯底里的“麦卡锡主义”正在兴起。这个专题精心策划的内容不仅迎合了西方读者的好奇心理,也满足了右翼反共人士的胃口。

  该文章序言中写道:“克里姆林宫应当彻底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现行政策。否则,苏联从地球上消失的那天一定会到来。克里姆林宫应为此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果苏联领导人不做出改变的话,就应当让他们明白,‘自由世界’将会与他们进行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在专题的末尾,还有“编辑评语”称,发表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为了警告斯大林,迫使他在各方面向西方让步,“我们认为战争并非不可避免,这主要看斯大林及其身边的人能否理智地处理问题”。

  据说,这篇特别报道发表后在国际上引起轰动,苏联方面称其为“狂热的幻想”,欧洲专家则认为它是官方版本的美国第三次世界大战计划。事实上,美国确实在20世纪50年代初制订了“核袭苏联”的作战预案,其内容与《科利尔》的文章惊人地相似。当时美国的考虑是,一旦苏联利用其常规军力优势向西欧和南斯拉夫进攻,携带原子弹的美国轰炸机将从英国、北爱尔兰、埃及的开罗-苏伊士地区和日本冲绳机场起飞,15天后取得“决定性的打击结果”。而那时的苏联也在考虑如何用“非对称手法”抗衡美国拥有的核武器优势。所幸这些想像中的核大战都没有真正上演,因为随后屡屡爆发的美苏核危机就足以让世人心惊胆战了。

  声明:华声在线"历史频道"转载本文仅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不代表本网站认同其观点和立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