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化资讯  历史

历史上的今天:香港回归 45年蒋介石为何放弃收复香港

  • 来源:互联网
  • |
  • 2016-07-08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开栏语:历史上有无数个今天,无数个今天凝聚成历史。每个今天都会发生不一样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品鉴。华声在线历史频道以“历史上的今天”为切入点,寻找曾经此时此刻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或警醒、或感动、或离奇、或让人开怀一笑……所有这些,我们都将一一呈现,以飨读者。

1997年7月1日 (农历五月廿七),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回归,俗称九七回归,有时称为香港主权移交,中国内地常称香港回归祖国(中国),指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租借香港新界99年的期限届满之时),英国将治权交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历史事件。

简介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同志因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中英谈判。邓小平同志提出,关于收回香港主权问题,可以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方案解决。他强调:“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转余地。”“应该明确规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双方最后同意,通过外交途径商谈解决香港问题。双方于1984年签订协议。

1982年9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中英首次揭开了香港前途谈判之幕。双方在经过首次谈判后,声明表示将会通过外交途径对香港前途的解决方法进行商谈。第二阶段的谈判是1983年7月12及13日两天,地点在北京。中方团长姚广、英方团长是驻华大使柯利达哈。不过,由于双方在初期的会议中,1983年9月22、23日第四轮会谈后,1983年10月19、20日,双方举行第五轮会谈,中英公布中恢复了“有益的”、“有建设性的”形容词。1983年12月的第七轮会谈后,公报称双方回顾了会谈的进程和所取得的进展显示会谈已进入新阶段。1984年4月,英国外相贺维访问北京后抵达香港,他在香港发表声明,公开宣布英国放弃1997年之后对香港主权。声明表示:“要达成一份能使本港在1997年以后仍然继续由英国管治的协议,是不切实际的设想。”在此一段期间,香港的行政、立法两局议员频频访问英国。在1984年2月,立法局非官守议员更提出了“罗保动议”,引起各界的争议。1984年6月,中英谈判进入最后阶段。7月份,英国外相贺维再访北京。8月1日,贺维抵港,举行记者招待会,宣称中英双方已同意协议大纲及主要条款。1984年9月26日,中、英双方终于在北京草签香港前途的“联合声明”。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新翼灯火辉煌,举世瞩目的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这里的五楼大会堂隆重举行。

历史的时钟指在1997年7月1日零点那一刻,大会堂全场肃立,几千双眼睛向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紫荆花区旗行注目礼。这是中华民族长久期盼的一个瞬间,这是永载世界史册的一个瞬间!零时4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在这里庄严宣告:根据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两国政府如期举行了香港交接仪式,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关键人物

邓小平:

1982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国家统一模式时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他表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他们不要破坏大陆的制度,我们也不要破坏他们的那个制度”。“一国两制”的概念正式出台。这也成为后来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没有邓小平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就没有今天的香港。

纵观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整个过程,邓公不管是在台前还是幕后,都是运筹帷幄的灵魂人物。每当谈判陷于僵局,正是邓公的坚定、果敢、务实、灵活,特别是掷地有声的表态,使英方彻底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谈判之初,对于英方提出的“主权换治权”,邓公以“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判的”、“我们不是清政府”的义正辞严的表态,迫使英国人全面退却。主权问题的解决,也为以后的谈判定下了基调。二是关于中国在港驻军的问题。双方曾一度在此问题上陷于胶着,邓公一句“驻军是主权的表现”的表态,将此争论一锤定音。

邓公晚年一直关注着香港的发展和变化,并期待着其回到祖国的怀抱。邓公多次表示,希望香港回归后,能“到祖国自己的土地上看一看”。然而,天不从人愿,1997年2月,一代伟人与世长辞。此时距香港回归不足5个月。

历史点评: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同胞从此成为祖国这块土地上的真正主人,香港的发展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将作为值得人们永远纪念的日子载入史册。

延伸阅读:蒋介石为何在最后关头放弃收复香港?

123

蒋介石为何在最后关头放弃收复香港?

每年的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的纪念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曾有机会收复香港,让“东方之珠”提前52年回归祖国,然而蒋介石为获得美英的支持,发动内战,屈从于美英压力,在最后关头放弃了收复香港的主权。

1942年,蒋介石要求英国归还香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不得不请求中国派兵支援英国军队。蒋介石于是打算趁此良机收复香港。1942年,蒋介石向英国提出了收回香港的要求,为实现这一愿望,他在访问印度期间会见了印度独立运动领袖甘地和尼赫鲁等人,表示支持印度的独立要求,以促使英国在远东的殖民体系瓦解。蒋介石这一姿态在国内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浪潮,并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同情。

英国出于需要中国出兵保卫其殖民地缅甸和印度的目的,主动提出与中国进行废除不平等条约及签订新约的谈判。谈判之初,蒋介石坚持收回香港,然而,英国人从内心里并不想交还香港,谈判只是权宜之计,为的是让蒋介石能够坚持抗日,以减少英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随着战争向有利于盟军的方向发展,英国在香港问题上也日趋强硬。在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中英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交锋,但丘吉尔直接回绝了蒋介石,蛮横地宣称:“不经过战争,休想从英国拿走任何东西!”在英国人的威逼利诱下,蒋介石的立场逐步软化,最终放弃了将收复香港这一内容写入新条约,仅仅要求英国在口头上承诺在战后同中国商讨九龙问题。

中国军队准备从日军手中接收香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香港问题重新摆到了桌面上。此时的形势对中国收复香港极为有利,因为按照远东盟军统帅麦克阿瑟发布的第一号受降令:凡在中华民国(满洲除外)、台湾、越南北纬16度以北地区之日军,均应向中国军队投降。香港就位于北纬16度以北地区,而且在战争期间隶属于中国第二方面军所辖战区的一部分,因此许多人建议蒋介石趁机派兵进驻香港,然后再与英国交涉。蒋介石于是命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将新一军和十三军集结于靠近香港的宝安地区,准备接收香港。然而英国政府却拒绝接受麦克阿瑟的受降令。8月18日,英国新任首相艾德礼致电美国总统杜鲁门,要求杜鲁门指示麦克阿瑟重新发布命令,让驻港日军向英军投降。

其实,恢复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是英国的既定政策。为了重占香港,1944年初,英国政府就成立了一个名叫香港计划小组的机构,负责策划恢复殖民机构的事宜,并确定了战后武力占领香港的方针,准备在战争后期出动军队不惜一切代价攻占香港。为配合军事行动,英国还向香港派遣了大批间谍。日本投降前夕,英国派人秘密联络被日军囚禁的港英政府官员,要求他们与日军交涉,为英军重占香港做准备。

1945年8月13日,英国命令海军少将夏壳率领一支特遣舰队开赴香港。为配合海军的行动,英国派出了大约一个师的陆军兵力前往香港。

在派出军队的同时,英国也对美国展开了外交攻势。英国人很清楚,在香港归属问题上,美国的天平倾向于谁,香港就将归谁所有。在中国这边,蒋介石虽然已经集结了部队,做好了进入香港的准备,但他却迟迟没有下达进军香港的命令。蒋介石知道,将来发动内战,不能少了英美两国的援助,若此时出兵香港,必然会失去英国的支持。于是,蒋介石连续两次声明中国无意以武力收复香港,希望这件事能通过“外交”途径来解决。他还向美国派出了使节,去寻求美国的支持,幻想通过美国的干涉来实现香港的回归。

杜鲁门转向支持英国,蒋介石措手不及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鼓励中国对日作战,减轻美军的压力,美国曾表示支持中国收回香港。同时,美国也想趁机瓦解英、法在远东的殖民体系,并取而代之。因此,在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曾敦促英国在战后将香港归还中国,但遭到丘吉尔的拒绝。

1945年5月纳粹德国灭亡后,美国同苏联为了控制欧洲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急需英国的支持。因此,美国改变了在香港问题上的态度,杜鲁门转而支持英国重返香港。他通知麦克阿瑟:“为顺利地接受香港地区日军的投降,须将香港从中国战区的范围划出来。”

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之下,正乞求美国人帮他打内战的蒋介石只好从命。但蒋介石还想给自己挽回点面子,他在致杜鲁门电报中要求:“在未来的受降仪式上,驻港日军应向中国方面的代表投降,美国和英国均可派代表参加这一受降仪式。在受降仪式后,英国人将在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的授权下,派遣军事力量在香港登陆。”

令蒋介石意想不到的是,美国人连这一点面子也不给。杜鲁门在给蒋介石的回电中表示:“美国不反对一个英国军官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蒋介石看到电文后大为恼火,但他不敢得罪美国人,最后不得不表示:“愿意授权给一个英国军官,让他去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同时派一名中国军官和一名美国军官赴香港参加受降仪式。”

前港督复职,英国再度霸占香港

蒋介石在香港问题上的一再妥协,使得英国人得寸进尺。英国政府强硬地提出,蒋介石无权委派一位英国军官在香港接受日本人投降。英国人步步紧逼的嚣张气焰,使得蒋介石感到脸上无光,这样屈辱的事,令他在手下将领面前无法交待。为了找回面子,愤怒的蒋介石告知杜鲁门,不管英国方面接受与否,他都将以中国战区最高司令的身份,任命夏壳作为他的受降代表,在香港接受日本人的投降,并表示必要时将以武力来抵制英国人的行动。

英国方面对蒋介石的态度转变有些始料不及,考虑到国民党在靠近香港的宝安地区屯兵两个军的现实,他们不得不接受蒋介石的建议。

1945年8月20日,夏壳率领英国海军特遣舰队大摇大摆地在香港登陆,香港同胞眼睁睁地看着英军接过了香港的管辖权。9月1日,驻港英军成立了军政府。蒋介石派遣的军事代表团也在这一天抵港,并正式宣布:国民政府同意英军占领香港。

1946年5月1日,被日军囚禁的前港督杨慕琦返港重任总督,恢复了英国对香港的统治。蒋介石在美英帝国主义面前的软弱致使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整整推迟了52年。

推荐阅读:98年内地洪灾香港捐款6.8亿 居世界第一

123

98年内地洪灾香港捐款6.8亿 居世界第一

核心提示:在这次赈灾活动中,香港地区共捐款6.8亿元,位居首位。

本文摘自:《宝安日报》2012年7月6日第C6版,作者:李宁豫 马双丽 徐蔚昕,原题:《归来游子 以反哺之情回报舐犊之恩》

15年前,祖国张开怀抱喜迎香港这位离家150多年的游子,香港也打量着这个略显陌生的故园。15年过去了,两地日益密切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弥合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分离,人与人常来常往,心与心日益靠近,在香港同胞的心中,国与家紧紧连在一起。每当香港经济、民生遇到严重困难的时候,中央政府和内地都会鼎力支持;大批内地同胞来港消费,使香港始终保持繁荣景象,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北上发展,参与到内地的崛起与进步中,给内地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的管理理念,香港经验成了内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当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时,香港人不惜倾力相助,携手同胞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香港,百年游子回归15年来,沐浴着母亲的抚慰,以反哺之情回报舐犊之恩。

香港经验为内地发展增速

理念

回归以来,“向香港和港人学习借鉴”一直是内地媒体和学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而在交往互动中,内地同胞亲身感受着港人的“不一样”,从中找到“东方之珠”在世界上焕发出耀眼光芒的动力之源。

在香港迪士尼乐园,香港人会蹲下身来与小朋友说话;在地铁公交,他们自觉排队、小声交谈;在商场里,他们微笑迎客、细致服务,双手递出票据;在合作中,他们勤奋敬业、认真严谨……文明、有礼貌、敬业、守秩序、勤奋、进取,这是香港市民在内地来客心中的普遍印象。

近些年来,到过深圳的人都对深圳服务业的整体服务质量印象深刻,从服务工作流程到服务人员的语言、表情、仪表,都让来到这里的人感觉如沐春风。这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深圳较早引入了香港服务及管理理念。改革开放之初,深圳凭借毗邻香港的优越地理位置,率先引进来料加工模式,解决了广东城镇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在大搞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引进工程投标的竞争机制,从而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当素不相识的移民聚居在同一个住宅区,管理部门责权概念模糊的时候,香港的物业管理方式让深圳诞生了全国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而后,土地招标拍卖、大型购物超市面世、典当行业的兴起、商品楼房的买卖银行按揭等等,许多成功的经验都是从一河之隔的香港传过来的。香港回归以后,深圳无论是政府机关、服务行业还是企业部门,都把香港作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的训练基地,香港积累数十年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经验更多地向深圳渗透。始终站在改革前沿的深圳在吸收香港经验的过程中逐渐起到了深圳特色,并对广袤的内地形成辐射作用。

科教

两地交往合作还延伸至科学技术领域。2010年,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共建了联合实验室,研发探月工程所需的精密仪器。曾参与“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等重大课题研究的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林珲,于2011年被中国科学院任命为国家太空科学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他说,香港很多科研人员对国家航天事业有极大兴趣,合作涉及天体物理、天体化学、医学、测量、机械工程等诸多领域。据统计,香港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共二十多位,并有多位香港科学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回归以来,香港向内地莘莘学子敞开了大门。15年间,赴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增长迅猛。据统计,本科生由1997/1998年度的7人,增至2011/2012年度的4582人;研究生由937人增至4353人。

另一方面,香港先进的办学理念在内地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今年开始正式招生的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从筹建之初就吸引了国内的普遍关注,南方科技大学2007年开始筹建,模板就是一河之隔的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吴家玮、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都参与了南科大的发起工作。香港科技大学成功的最大秘诀可简单归纳为:政府无为、国际视野、教授治校。南方科技大学以香港科技大学为建设模板,校长朱清时一上任就说,他要在南方科技大学搞一块“试验田”,在这块试验田里,要“去行政化”、“教授治校”、“自主招生”,大胆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中财力延揽高水平的师资;面向国内外招生,以丰厚的奖学金和科学的选拔方式吸引国内外最优秀的生源;为我国探索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发挥示范作用。

人才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随着内地经济发展愈趋活跃,越来越多的香港大学生积极争取北上赴内地实习,内地企业已经成为不少香港大学生就业的选择。“香港大学生2012暑期内地实习计划”日前也正式实施。

“香港大学生2012暑期内地实习计划”成功构建了平台,让更多内地企业加深认识香港年轻学子的创意和活力,并让有志参与内地经济发展,以及在内地建立事业的学生先行了解,是一个促进内地和香港青年人才交流的多赢计划。通过参与实习计划,近千名香港大学生希望“为事业推开一扇门,为梦想打开一扇窗”。即将到国内一家建材公司的胡先生认为,内地市场潜力大,希望通过实习尝试,如果可以就留在内地工作。

上海服务业因为缺乏名牌企业和高素质人才,多年来在全市GDP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只相当于香港的五分之一。上海把全球高水平“师傅”请进门,引进了千名香港专才,这些专才成为上海激活现代服务业的“鲶鱼”。傅民生是市民政局引进的香港专才,这位“新上海人”给沪上养老机构带来一种全新的养老理念——“照顾管理”。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请倾听每位老人的需要”。赖港田出任上海一家医院财务总监后,给新东家开出了一张处方:购买几十万元的医疗仪器不能跟着感觉走,必须做投入产出分析。借助这些人才,香港服务业品牌管理被广泛引入上海,学会借“脑”的上海服务业,同比增幅在13%左右。

香港新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说:有一个不完全统计,说在内地长期居住工作的香港人有三十万,这个数字如果正确的话,说明香港人到内地去工作,两地经济的融合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情况已经非常普遍。

香港经验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前任司长唐英年曾说,在讨论国家十二五规划中香港的定位问题时,香港特区政府的立足点是两个“有利于”:有利于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有利于香港不难理解,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就是要服务于国家在新形势下的需要。

内地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轴是提升制造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如今香港的服务业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环环紧扣、配合无间的服务业体系。经过业界多年的努力,香港的服务业模式、知识、标准、人才都逐步进入内地市场。不少内地官员和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观点,认为内地经济要有另一轮大的突破,现代服务业的牵引是关键,而要提升服务业水准,香港是最佳的合作伙伴。

香港回归之时,内地各项建设事业正如火如荼,香港经验成为内地各领域所借鉴的主要资源。有网友这样形象地总结香港对内地所产生的影响:学习香港股市好榜样、学习香港楼市好榜样、学习香港卫生好榜样、学习香港廉署好榜样、学习香港教育好榜样、学习香港老板好榜样、学习香港慈善好榜样等等。

在诸多被内地借鉴的香港经验中,香港公屋建设与管理是颇具代表性的一项。香港的公屋政策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目前,香港共有约71万套公屋住房,主要服务于那些无力负担私人住房市场租金的香港居民,超过200万人租住其中,约占香港总人口的29%。香港特区政府对公租房的租金收入、租赁人的资格审核等方面相对成熟的运行机制,为内地正在探索中的公共租赁房提供了一些借鉴,香港目前的公屋制度已被内地许多城市借鉴,比如,北京公租房的户型设计便借鉴香港公屋推行的标准化设计,以指导北京公租房的整体建设。

灾难面前随处可见香港“身影”

这些年来,内地经历了大大小小多场灾难。1998年的洪水、2002年的非典、2008年的南方雪灾和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灾难无情人有情,不管是灾难救援还是灾区重建,随处可见香港的“身影”。

1998年洪灾风雨同舟

1998年的那场特大洪水使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市、区统计,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

当时担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董建华呼吁全港市民踊跃支援灾区,香港政府及时拨出900万元作为初步赈灾之用。当年8月14日,香港亚视和有线台携手举办了“长江灾情告急”活动,新老艺术家纷纷走上荧屏,呼吁捐款或捐赠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以供赈灾拍卖。8月21日,由民政部、文化部共同举办的“携手筑长城”大型赈灾义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港台知名艺人等登台献艺义务演出。在这次赈灾活动中,香港地区共捐款6。8亿元,位居首位。

2008年雪灾雪中送炭

十年后的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南方遭受了一场50年不遇的大雪灾,灾害波及21个省市自治区。死亡人数129人,滞留旅客400多万人次。患难显真情,当时的香港署理行政长官唐英年屡次强调,香港特区政府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配合内地的救援工作,协助内地同胞渡过这一个难关。香港民建联、自由党、中华总商会、中华厂商会、香港总商会、工业总会及多个中小企商会出钱出力,并呼吁在内地的港商开放宿舍、提供膳食,令民工可留厂度岁,避免更多的人滞留在寒雪中。

不少港商不待呼吁,早已付诸行动。工联会、宝莲寺、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等团体,筹集了不少热心市民的捐款,转交香港中联办或其他慈善机构,或者代为转交有需要的省市及市民。

在此期间,香港赛马会向香港红十字会中国赈灾基金捐出1000万港元,以支持内地抗击雪灾灾情。同时,香港艺人发起了一场《雪中送暖》的赈灾晚会。众多香港艺人纷纷登台,以各自的方式呼吁全社会共献爱心、救助灾区。

5·12汶川地震

香港“阿福”让人铭记

同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八级地震。地震发生后的四年间,一笔笔援助款从千里之外的香港涌向汶川,一个个重建项目在灾区拔地而起。据统计,截至2011年4月底,香港特区共援助金额84。31亿元人民币,援建项目涉及教育、医疗、社会福利事业等多个领域,项目总数达190个。

香港演艺人协会发起联同无线、亚视、凤凰卫视、新城等携手组织“一方有难、八方支持行动”,召集全港逾200名歌手、艺人一起灌录《承诺》一曲,向遥远的灾民送上祝福与关怀,也是香港人送给内地灾民的承诺。

被昵称为“阿福”的香港义工黄福荣给国人留下了永恒的感动。汶川地震发生后,身患顽疾的他跑到最前线协助受灾。两年后,青海玉树发生地震,他又赶到现场,在坍塌的孤儿院中奋不顾身救人,最终在一堆无情的瓦砾中停止了呼吸。另一名遗爱玉树的港人曾敏杰也让内地同胞泪眼相送,铭记于心。他在将物资送往玉树最偏远村寨时遭遇车祸,不幸遇难,内地网民将他誉为“新阿福”。

除了这两位“阿福”,还有许许多多港人默默在为内地贡献着自己的爱心和力量。他们的善心善举,让内地同胞深刻感受到,爱心无距离,同胞一家亲。

值得内地借鉴的方方面面

政府角色

香港政府致力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挥“无形之手”的作用。政府从中介、码头、金融等领域退出,为民间资本提供发展空间,不再与民争利。努力营造公开的商业环境和开明的经济政策,进行适度的监管,提供公正的法律制度。市场之为市场,绝不是哪一个大城市要打造就打造得了的,而要有制度上的硬件。目前,全球资本在香港的营运与在伦敦、纽约没有分别,股票市场、法律体系、公司管治、中介服务、会计制度以及人才软件,香港一应俱全,完全是国际化的市场。由大企业到中小企业所要求的融资服务,只要公司合乎条件,不管中外,只需因应自己的要求,问价钱而付费,完全体现自由市场之下的交易选择。

反贪

香港成立了两个部门,第一大部门是廉政公署。它独立于香港政府的架构,直接向行政长官负责。廉署由三个部门组成:执行处、防止贪污处和小区关系处,这三个部门的工作分别是调查、预防和教育,三管齐下对抗贪污。第二大部门是防止贪污处,它的工作性质类似内地检察院的反贪污贿赂局、职务犯罪预防处和研究室的工作。小区关系处同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部门,它的策略是深入小区,推动各界人士采取预防贪污的措施、宣扬诚实和公平的正确价值,设立“污点证人”制度,只要愿意转做污点证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徒刑,这样既有利于案件侦查的效率性,又容易通过以抓获的罪犯找出其他的害群之马,甚而破获集团贪污舞弊案。廉署不仅调查贪污者,也拘捕贿赂者,贪污受贿同样有罪。

香港没有“医闹”

内地针对医生的暴力事件频发,而在香港却极少有“医闹”出现,民调显示,香港市民对香港的医疗制度最有信心,信心指数高达72%。

号称“世界最好”的香港医疗是值得我们参照的一面镜子。借鉴香港的经验来解决医患矛盾,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入,改善公立医院诊疗条件,增加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另一方面,医疗机构须切实提高医疗质量,改进服务态度。此外,建立一个超脱于医院系统的第三方调处机构也尤为重要,让患者的投诉能得到及时处理。

关爱“留守儿童”

自2008年起,香港社会福利署就已斥资4500万港元推行“社区保姆计划”,针对6岁以下的幼儿,为家长提供弹性的幼儿照顾服务,让幼儿得到妥善照顾,避免因为被独留家中导致意外受伤等。,该试验计划最初是在香港的东涌、葵涌等6区试点推行,由6家社福机构负责,机构需招募训练妇女成为小区保姆,每小时向家庭收费10港元至20港元,以支付小区保姆费用,有困难的低收入家庭可获豁免。

截至2010年12月底,该计划已经惠及10616名香港儿童。当中半数来自低收入家庭;六成属单亲家庭,也有不少家庭是新来港人士或跨境家庭。香港社会福利署表示,2011年底前,此计划已扩展至全香港18个区,而可提供的服务名额也将由最少440个大幅增加六成至最少720个。

食品安全监管

香港成立单独的食品安全中心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监管以来,成效显著。香港食品安全中心在食物环境卫生署下单独设置,专门负责食物监察、管制、风险评估等事宜。食物安全中心下设有三个部门,分别为:食物监察及管制科、风险评估及传达科、食物安全中心行政科,从人员的分布来看,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分散在各个管辖区域,具体负责这些区域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工作。

食品安全中心的组成人员一般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均是化学、生物、医学等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具体包括公共卫生医生、护士、兽医、卫生监察员、化验师、营养学专家、食物生物科技专家以及食物毒理学专家,等等。目前香港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涉及诸多领域,其中包括《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第132章)第V部、《食物安全条例》第612章,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规例,如《奶粉规例》(第132R章)、《食物内甜味剂规例》(第132U章),等等。且在法律责任方面,规定非常严格。其中明确规定,任何人士售卖不适宜人类食用的食品则属犯罪。

“前店后厂”模式

CEPA实施以来,香港大力推进“前店后厂”式发展模式,将增加值较低的生产工序迁移至内地和发展中国家,而专注于管理及相关生产支持性服务,在贸易、航运、融资和其他专业服务方面创造了大量需求,提升了香港的服务业层次和竞争力水平。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一般不通过经济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业市场发展,而是依靠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和众多行业协会、同业组织,来引导和监督服务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在香港,律师、医生等行业受人尊敬,他们的专业服务水平是社会公认的。这些行业是不允许做广告的,做这样规定的前提是,只要拿到了政府颁发的医生、律师执业牌照,他们的基本专业水准就是可以预期的,是没有分别的,人们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分辨谁的服务好谁的服务坏,而广告则会干扰人们的判断。

123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