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教育

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内涵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9-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互联网+教育”在当前既成为学术的理论焦点问题,也成为促进教育与发展的实践问题,研究力图以“互联网+教育”的本题为逻辑出发点,来进一步深入和探讨国家为什么要提出“互联网+教育”

  作者简介:通,男,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局副局长,主要从事教育规划与发展研究;张妍,女,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规划与发展研究。 100089

  内容提要:“互联网+教育”在当前既成为学术的理论焦点问题,也成为促进教育与发展的实践问题,研究力图以“互联网+教育”的本题为逻辑出发点,来进一步深入和探讨国家为什么要提出“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内涵,以期对“互联网+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有所与借鉴。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互联网使用大国,在这样的条件下,“以促进教育发展为核心,加快实现互联网普及全国教育领域”为发展政策,使“互联网+教育”成为我国“互联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加快教育与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基于此,社会普遍认为此目标具有很高的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由于“互联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在当前条件下都还只是处于初步的探索状态,尤其是对“互联网+教育”的内涵、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因此,要想当前时代的发展趋势来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而加快探索“互联网+教育”在实践发展中的主动权。基于此,本文力图从“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为逻辑出发点,对理解“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等进行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目的是对“互联网+教育”的实践有所。

  今天的“互联网+教育”,既是学术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也是促进教育与发展的实践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开始从理论上理解和认识它,但是对于“互联网+教育”的建设与发展等实践问题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地探讨和深入。“互联网+教育”是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其探究的最终意义也在于实践的发展,在于如何通过“互联网+教育”最终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以及学习型社会。因此,对于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问题,本文认为,仍然要从“互联网+教育”究竟“是什么”的关于其本质的基本理论问题为逻辑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来进一步深入和探讨国家为什么要提出“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教育”究竟具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和现实价值。基于此,深入分析“互联网+教育”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的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回答“是什么”“为了什么”以及“内涵核心指向是什么”的基本问题。当前的教育与实践盲目追求教育“网上化”,以信息技术取向来解读“互联网+教育”,在这其中,显然忽视了深层次教育背后的用意,从而影响了依靠互联网推进教育的初衷。所以,想要正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方向,就需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与本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从而指导我们准确把握“互联网+教育”的实践与发展态势。

  “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从这个涵义去解读“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即互联网与教育之间的联系,解读这种联系,一是要回答“互联网+教育”中的互联网到底该“+”什么,二是要回答“互联网+教育”是否等同于教育“网络化”。想要厘清“+”的含义,就要回到对“互联网+”的本源性认知上来,对于“互联网+”的权威解读,来自《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定义,“互联网+”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阔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1]在这当中,体现了国家层面的“互联网+”政策与战略的重要性,也说明了“互联网+”在国家、社会与生产中的优化、集成与创新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的本质“加”而“化”,非“此”加“彼”,而是“由此及彼”,是相互之间的交互、融通与渗透,是建立在“化学反应”上的创新、重组与融合,在这里,“互联网+教育”体现的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跨界连接。

  对“+”的回答,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等多技术开展的新型教育形态,是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在这其中,学习者和教师、学习者和教育机构之间主要运用互联网建立多种交互手段,从而进行系统的教育和通信联系,[2]体现的是一种“人—机—物三元互联的关系”(Human-Cyber-Physical)。[3]同时,“它也体现了用互联网思维对教育整体及部分的创新,从而使教育发生质的变革,并达到一定水平的飞跃”,[4]通过技术对教育创新的支持,推动教育众创空间的发展,真正实现分享式教育的与创新,让“互联网之于教育并非仅仅针对院校教育,而是以社会大众为主体和目标的社会化教育,是一场从量变到质变都发生深刻变化的大教育”。[5]从这个角度分析“互联网+教育”,说明了互联网与教育的融合必须涉及全世界的式教育服务以及对全人类培养的内化,是二者之间在信息时代的萌芽、共生与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教育”的实质体现的是技术融合教育而不是技术支配教育,是传承性的优化与升级,而不是式的与发展,是传统教育的补充和辅助,却无法被弱化和替代,是定制化、弹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而不仅是信息化的支持与推送。

  回答“互联网+教育”是否等同于教育“网络化”的问题,在考察教育的历史过程中可见,“教育在任何阶段对真理和知识的忠诚,对教者和学者之与的要求,对社会文明的责任意识等都是教育理想主义的具体反映。”[6]从国际动态来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发展确实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脱离我国目前教育实际状况来谈“互联网+教育”是不确切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互联网介入教育并不等于教育“网络化”,互联网介入教育只是说明互联网是影响教育发展的因素之一,而“教育网络化”则意味着互联网成为教育实践的主导因素。“互联网+教育”是以互联网为创育的组织模式、服务模式和学习模式,以此来构建新型的教育生态体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仍然体现的是教育的本质,因为人们的认知基石没有变,认知获取的度体现的只是前端技术的发展,而其本质与内核仍然是教育本身,互联网介入教育只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实践中的“互联网+教育”也绝不会等同于教育“网络化”,因为从互联网介入教育到教育网络化是互联网在教育中逐渐强化的过程,而我国目前还处于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目前的国情体系与教育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改变依附性发展思,绝对不能将发达国家的做法不加分析的照搬照用,不能凡事都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系,要克服将当做普遍主义以及中心主义的倾向”[7]。要以本土特色去丰富当前的“互联网+教育”内涵,创造中国特色的“互联网+教育”与国际网络教育的辩证统一,所以深思“互联网+教育”究竟要解决哪些现实问题,就要回答研究“互联网+教育”的终极意义究竟是什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