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生活资讯  教育

追忆马小平:北大教授赞其为“具有全球视野的真正教育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7-02-2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1月7日,寒冬午后的长沙熬吧里,一场纪念已故中学教师马小平的座谈会正在举行。参会的成员,有大学教授、著名企业家、出版家,也有和他一样的中学教师,与他未曾谋面的读者。

  马小平是谁?为何他去世五年仍要纪念他?

  他只是一名曾经执教湘粤两地的中学语文教师,却被北大教授钱理群称赞为“具有全球视野”的“真正的教育家”。他编著的《叩响命运的门》(曾用名《人文素养读本》),出版至今已印刷22次,发行近11万册。

  “他是一个执拗的理想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富有生的气息的人。”

  “他就像一团火,你靠近他,就会感觉到热量。”

  他离开已有五年,人们对他的缅怀仍在继续。

  马小平是谁?

  马小平,1956年出生于湖南湘潭,2012年因脑癌在深圳辞世。历任湘潭一中、东莞中学、深圳中学的语文老师。

  作为语文教师,他认为,“学生不热爱阅读,是教育的失败。办好一所学校的突破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每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让生命充满阅读的喜悦。”

  怎样才能让学生爱上阅读呢?马小平提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上的导师”,每天腾出阅读时间,真正用思想和智慧去教学,而不是靠批改作业树立威信。

  刚去东莞中学时,他唯一的要求,就是学校多给他分一间房,放他的书。几千册书,一摞一摞地从地板堆到接近天花板,踏进他书房的人无不感叹。

  他以惊人的速度读书、看电影。“每次跟他见面,他就直接跟你聊读书,不会拉家常。说到动情处,他会皱着眉头,抽烟,不说话,这些情景我都历历在目。”马小平昔日在东莞中学的学生张庆威追忆。

  马小平相信只要用高三一年来应付高考就足够了。给高一、高二学生上课时,他很少用教学参考资料,不在书上为学生画“知识点”,更不总结中心思想。

  比如,讲到鲁迅的《祝福》,马小平没有进行“批判封建的夫权、神权、族权”这种贴标签式的解读,他要求学生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去揣摩,去体味:“假如你是鲁镇的人,你会以何种态度对待祥林嫂?
站在祥林嫂的角度,你会怎样体验这个女人的悲哀?”

  2004年,马小平因恶性肿瘤住院,承受着大剂量的化疗和放疗,承受着死亡的威胁。但这次住院,却成为他的机会——他终于有了一段完整的时间去开发自己心仪的人文素养课程。

  住院期间,他以书、电影光碟为小礼物,“买通”了医生和护士,把电脑和扫描仪带到病房,收集了1000多篇文章,然后从其中选出包括罗素的《我为什么生活》、龙应台的《政治人的人文素养》、帕斯卡尔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与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在内的102篇,编选成《人文素养读本》。

  就如编排时为每个章节所列的标题,通过那102篇文章,马小平希望引领学生追寻人生的意义;探讨公民意识的培养;思考如何唤醒沉睡的心灵,怎样诗意地栖居大地,让思想伴随我们生命到永远;又如何用“有温度的词汇”来表达自己……

  几个月后,深圳、东莞两地中学开设读本同名课程。而读本作为教材,在内部印刷逾2万册。

  2010年,马小平的大学同学卜炎贵,将《人文素养读本》递到了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龚曙光的桌上。

  龚曙光读后写道:“我相信任何一位对未来存有憧憬的家长,任何一位对职业存有敬畏的老师,任何一位对国家负有责任的官员,任何一位对人生怀有梦想的学生,都会欢迎并爱戴这样一位老师!都需要小平的这些思想和文字!我支持出版这些思想,不是因为他可以炒作成一个事件和一本畅销书,而是我们的时代、我们时代的教育、我们时代教育体制下的家长和师生,都需要这样一本书。”

  2012年9年,《人文素养读本》更名为《叩响命运的门》,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

  北大教授钱理群为该书作序:“我曾经说过:‘不要看轻中学教师的意义和价值,更不要低估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他的生命力量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潜能。’我说这句话时,心里想着的,就是先后在东莞中学和深圳中学任教的马小平老师。”在他的眼里,马小平是一个“具有全球视野,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家的人”。

  “既然他来了,世界线年时,张庆威是东莞中学初中部的学生,面临中考,他把自己的压力和烦恼写进周记,发布在学校论坛上。一天,他在家突然接到当时兼任教导处副主任的马小平的电话。

  “我很吃惊,像我这样一个很普通的学生,这个老师突然对你抱有那么多的热情和关爱,让我受宠若惊。”张庆威后来才得知原来是因为他的那些习作引起了马小平的注意。此后,马小平经常约张庆威聊天。跟着他,张庆威开始读罗素、林贤治、史铁生、王小波……

  “他跟学生的关系,不仅是课堂上的,更多的是通过聊天或者对话。他只要觉得你在思考当时生命阶段的一些东西,虽然浅,他也会尊重,平等地跟你交流。他对学生的那种热爱,超越了我的想象。”

  已从复旦大学退休的教授刘大为回忆,马小平为人慷慨大方,性格豪爽。他回忆,如果马小平喜欢的书他也喜欢,而他没有,马小平就会千方百计地找来一本送给他。“当他跟你谈论思想,教育或者读书,只要谈得投机,他就不想中止,然后就马上要请你吃饭。”

  而且他有一种感召力,刘大为说,“什么事情,只要认为是合理的,他就会不屈不挠地去做,还会带动别人跟他一起去做。”

  龚曙光也来到了座谈会现场,他借用胡适著作中的一句话来怀念他:“既然小平来了,世界真的不同。”

  继续寻找活着的马小平

  2012年初,马小平因病去世。企业家王瑛看到关于他的报道——《一个中学老师的“教育家梦”》后,为这位素未谋面的教师“大哭了一场”。

  “我感觉和马小平认识了很久。也许我们那一代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从报道上遇到他以后,我就觉得灵魂和灵魂是会碰撞的。”随后,王瑛发起“寻找活着的马小平”活动,在全国中学中寻找像他一样的老师。

  “他提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未来可以展望的历史阶段,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最难做的一件事情。”前年,王瑛致决定发起成立马小平基金,短短3天内,她就“在不大的几个群体找到了112个愿意共同发起基金的伙伴。”但因为注册遇到不少困难,今年基金会才终于走上轨道。

  执教29年间,马小平写下了大量的读书、教研笔记和日记,把对教育、对语文教育、对如何当教师、甚至如何为人的思考记录其中。其中,除了《叩响命运的门》,他另有《追寻意义——一个普通教师思考和言说的个案》和《情感与智慧参与的语文教学》这两部著作出版。

  然而,目前尚未编定的他关于教学和教育的全部各类著述文字,还有将近200万字,包括论文、教案、课件、札记、随笔、对话、通信、演讲。目前,马小平的学生邓白洋,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刘铁芳,正同时自发做着这些文存的编排工作。

  而马小平基金会要做的事情,王瑛介绍,将主要包括每年开一次年会,表彰不超过10个像马小平一样的老师;出版马小平的文存,以及其他类似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著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