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生活资讯  教育

高勇: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感觉自己在“阶层下落”?

  • 来源:互联网
  • |
  • 2020-07-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来源:修远基金会(ID:xiuyuanjijinhui),作者:高勇

教育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对于阶层流动而言具有两种彼此抵牾的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对于阶层流动而言具有两种彼此抵牾的功能。

改革前的中国社会中,“红”与“专”之间的精英分殊是明显的。体制内存在两条截然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一条是通向管理岗位,一条是通向专业技术人员。

两条路径不仅并行不悖,而且还相互补充。通向管理岗位的职业发展路径上不仅仅需要文凭,而且需要党员身份,在这里存在着一系列政治筛选和吸纳机制;通向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发展路径上只需要文凭,党员身份并不重要。

二元路径的形成,一方面是出于组织的偏好,另外还受到当时人才短缺的限制。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政治筛选机制不得不放松,对于管理岗位的教育筛选机制不得不放松。

这一图景在改革后发生了改变:精英日益多样化,除了“红”、“专”之外,经济精英的崛起增加了新的精英产生路径;与此同时,不同精英路径之间不再如此泾渭分明,无论从代内流动还是代际流动上,政治精英、技术精英、经济精英之间的流动加大了,甚至产生了孙立平先生所言的“总体性精英”。

所谓的“总体性精英”身上兼具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于一体,甚至上述几种资本形态在他们身上根本无法厘清,而是浑然一体,一概囊括。

从代内流动的角度来看,存在所谓“不拉空现象”,即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每一次机会,得到的总是同样的这一批“总体精英”;从代际流动的角度来看,各种精英之间的代际转化更加频繁。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政治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三者存在可转化性(这是在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特有的转型背景下的制度安排(如双轨制)为各类精英的转化提供了特殊渠道。

改革为非精英层进入精英层提供了大量机会,但是伴随着改革逻辑的深化演变,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樊篱正在悄然加固,进入精英层的门槛日渐提升。在此特别值得注意的,以往进入精英层的重要流动渠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