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社会

女博士实名举报性 社会变革从彼此呼应开始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1-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女博士实名举报性 社会变革从彼此呼应开始

  2018年1月1日,航空航天大学博士毕业生罗茜茜在网络上实名举报计算机专家、博士论文副导师陈小武长期性。十天后,北航官微通报:已查明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行为,经研究决定,撤销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撤销其教师职务,取消其教师资格。1月14日,教育部决定撤销陈小武的“长江学者”称号,停发并追回已发放的金,已责成学校解除与陈小武签订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聘任合同。

  这一次,处理干脆利索,态度鲜明,理应不吝掌声,值得打call。但更重要的是罗茜茜,这位实名举报的女性,面对十年前的往事。即便已经过了法律追诉期,即便已经身处海外开始另一段人生,依然勇敢发声。她不仅仅是要为个人“讨个说法”,更是“希望促成母校、以致中国的高校校园,建立出防范性的机制”。

  参照美国大学发布的《关于性和性的》,性是指“不受欢迎的性举措、性要求以及其他涉性的语言、非语言或肢体动作”。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学校之间,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工作人员等;也可能发生在上下级和同级关系之间。而在其他一些大学的防范性文件中,对于防范、举报、心理安抚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一旦发生,人就可以步骤清晰进行和。

  即便如此,性依然未能杜绝。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了“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性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对什么是“不正当关系”、教师对于预防性的义务等,并没有明确。更多性行为并没有认知,处于事实允许的范畴,还有一些行为无法诉诸法律。所以,从社交发声,形成倒逼压力,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一封到随后的网络响应,记忆和发言,再到各个大学学生针对所在学校的防止性签名,然后是迅速做出回应—这场彼此呼应的社会变革指向的,一方面是防范性的司法制度的完善,以及未来各个机构性防治措施和流程的清晰化;另一方面,则是整个社会对于性问题的重新认知,形成校园乃至社会整体本该有的系统防范性的意识。

  从个体开始,形成新的社会规则与社会氛围,是社会进步的常态径。2017年底,鼓励性侵者勇敢说出经历的“#metoo”运动席卷欧美国家的娱乐界、体坛界,而罗茜茜这次的北航博士“实名举报”事件,是否会激发中国自己的“#也是”风潮,也是观察中国社会空间与进步弹性的重要契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