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新闻资讯  社会

【文化视点】洮河岸边的农耕印记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0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文化视点】

洮河岸边的农耕印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 鄱

  时值晚秋,一场猝不及防的雪,让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临洮县气温陡降,仿佛提前入冬。翌日清晨,我们穿过清流奔涌的洮河,来到临洮县洮阳镇双联村。在村口举目环顾,一排斗大的黑瓷坛上,以朱漆或彩墨书写的“车马大店”“狄道乡韵”等字样,让人顿觉眼前一亮。一种远离喧嚣闹市的静寂、恬淡与怡然,犹如世外桃源。

  在村头小广场上,一座扩建中的仿古建筑,为整个村落增添了些许古意。穿梭在泥墙黛瓦、茅檐低矮的村前屋后,随处安放、悬挂、镶嵌在农家院落质朴典雅的镂花马车,褪了色的斗笠蓑衣,硕大笨拙的牛车轱辘,目不暇接的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用马家窑陶罐、各色瓷器和老式自行车装饰的墙头屋脊……不禁唤醒我悠远绵长的农耕记忆。

  在村里见到的老式牛(马)车有好多,三三两两的车轱辘就更多了。有一栋紧挨沟畔的房厦上,6个呈“V”字状悬挂的车轱辘,显得古拙亲切,颇具历史美感。由朽烂的木头及深锈的铁钉看出,这是一批碾过万里征程的老物什了。如今,岁月悠悠,风流云散,它们再也去不了远方,只能在此聚首,默默诉说历史的沧桑巨变。史载,中国的交通文化,源于东南,发达于西北。东南多水,故水路交通较北方发达。西北多陆,故陆路交通,很早便极可观。而陆路交通的发达,主要是牛马的使用及车的发明,二者皆节省了人力。《易经·系辞传》说“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古史考》又云:“黄帝作车,引重致远。”可见黄帝、唐尧、虞舜时代,车已普遍使用了。那时车分两种:马车古名小车,供贵族出行和作战使用;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于载运货物。

  小时候,我们村也有个车轱辘,斜倚在一孔破窑前。农闲时,人们总爱推来搡去。后来被挪到一棵大槐树下,轴孔支一颗光滑的鹅卵石,轱辘就能原地转动。隆冬时节,疏影横斜,妇女们坐在轱辘上绣花、纳鞋底,孩子们则围在四周,听大人讲故事,说外头的新鲜事。于是,这个车轱辘就成了村里的“新闻中心”。

  在双联村前几户人家门首,我伫立在一根根雕刻精美、造型各异的拴马桩石刻前,悉心抚摸,叹为观止。

  拴马桩,又称“拴马石”,由坚固耐磨的整块青石雕琢而成。在古代的驿站旁,常设有大批拴马桩,加之北方游牧民族均有骑马狩猎习俗,所以马匹的大量存在,是拴马桩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马匹作为生产工具,拴马桩越多,说明户主马匹越多,其拥有土地和财富也越多。因而,在北方农民心里,拴马桩就是富裕的象征和标志。

  拴马桩石刻的雕刻技法融圆雕、浮雕和线刻为一体,有的造像诙谐幽默;有的桩头乖戾狰狞,浓郁的北方地域特色可见一斑。

  村里的拴马桩是货真价实的老古董。其动物造型主要以狮子、猴子为主,以及猴驮猴子、十二生肖等,题材多涉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传统剧目等。目前,拴马桩在陕西省澄城县分布尤为密集,其数量和品类在全国堪称“独一无二”。我没去过澄城,但两年前一个夜晚,去西安美术学院游览时,刚一踏进校园,就被遍地林立的拴马桩石刻惊呆了。成千上万根拴马桩,成排成堆地伫在道路旁,草坪上,花园里,桩头石刻活灵活现,寓意美好,宛如一座露天的大型石刻博物馆,煞是令人震撼。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