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化资讯  文化

诸葛瑾为什么评价诸葛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2-1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读三国志(李九龄)

有国由来在得贤,莫言兴废是循环。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吴似等闲。

在三国时期有一句俗语:“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说的是琅琊诸葛氏。诸葛氏分仕三家,而且都获得了重要的职权,看上去颇有些分散投资的味道(其实是巧合)。所谓的“吴得其虎”说的是诸葛瑾,在东吴官至大将军。他的儿子诸葛恪的影响力更大,是东吴中后期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深受孙权的器重,在孙权去世后更是被任命为辅政大臣之首,一度是东吴的实际执政者。不过诸葛瑾对诸葛恪的感观却并不怎么样,称诸葛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那么诸葛瑾为什么会对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评价呢?诸葛恪又是怎样一个人物呢?

天才的诸葛恪

陈寿写《三国志》有一个弊端,就是行文简略,很多重要事情都没有记录在内,需要其他史料的补充(而且还没有《志》)。不过在《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传》中,陈寿还是没有吝啬笔墨的,用了字来阐述诸葛恪的聪慧。这种聪慧主要体现在急智和捷对方面,下面小编简单说一下。

诸葛子瑜之驴

诸葛瑾脸长,孙权在宴会上嘲讽诸葛瑾,让人牵一头驴进来,在上面题写“诸葛子瑜”。看到父亲受辱,诸葛恪请求在“诸葛子瑜”的基础上再添两字,成为“诸葛子瑜之驴”。孙权大笑,将驴赏赐给诸葛恪。

诸葛亮、诸葛瑾孰贤

孙权问诸葛恪,诸葛亮和诸葛瑾谁更贤能。诸葛恪回答是自己的父亲。孙权询问原因,诸葛恪回答,自己的父亲知道应该辅佐谁,叔父不知道,所以自己的父亲更贤能。

向张昭劝酒

在酒宴上,孙权令诸葛恪行酒。张昭已经有些醉了,到张昭的时候拒绝饮酒,说这不是奉养老者的礼仪。孙权让诸葛恪继续劝酒,诸葛恪对张昭说:“当年姜子牙九十岁还指挥战争,没有告老。现在战争的事情,将军(张昭)在后;酒食的事情,将军在前,这怎么能说不是奉养老者之道呢?”张昭无言以对,只能饮酒。

蜀汉马厩

蜀汉有使者到东吴,孙权对使者说,诸葛恪喜欢骑马,转告你家丞相送好马过来。诸葛恪连忙谢恩。孙权不解:“马还没送到,为什么谢恩?”诸葛恪回答:“蜀汉就如陛下的马厩,现在已经下诏,一定有马送过来。”

这是《三国志》中对诸葛恪少年聪慧的事件的记载,与其他人传记相比,已经算得上十分详实了。像阐述曹冲、孙亮的聪慧时,陈寿也就用了一两件事。而且在裴松之引注的《恪别传》以及《江表传》中,更列举了诸葛恪有急智辩才的一些事迹。受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而言之,诸葛恪确实算得上天才人物,且家世衣冠,自己的父亲诸葛瑾在东吴有巨大影响力。这样的人物简直带着主角光环出身,但也给诸葛恪带来一定的性格缺陷,即恃才傲物、刚愎自用、急功近利、自命不凡;前期顺利的仕途更是让他经受不了挫折。

有一件事可以将诸葛恪的辩才和不逊同时表现出来。诸葛恪入朝辅佐幼主孙亮,当时的大司马、武昌右部督吕岱劝诸葛恪凡事要经过“十思”而后行。诸葛恪反驳:“当年季文子说凡事三思而后行,孔夫子说两次思考就行了。现在您劝我凡事十思,是了解我能力上的不足了。”这件事固然又是诸葛恪获得了辩论上的胜利,但也体现出他的性格缺陷,以及得罪了吕岱等老臣,受到了时人的非议。

诸葛恪的政绩

一、节度官

诸葛恪有智力,父亲诸葛瑾是东吴重臣,政治立场又是淮泗集团,算是孙权可以倚重并制衡江东世家的“自己人”,自然会受到重用。诸葛恪先是骑都尉,进入东宫成为“太子四友”之一的左辅都尉,当然这仅仅是个闲散官职,镀个金而已。随后孙权任命诸葛恪为节度官。节度官是东吴所置的一种官员,专管粮草调度。这种活需要心细,上面我们也说了,诸葛恪是个心浮气躁的人物,不愿意管这些繁琐的事情。这一点连远在蜀汉的诸葛亮都看出来了(诸葛亮管的还挺宽),写信给陆逊,说诸葛恪不是管后勤的料子,陆逊转告给孙权。孙权于是领诸葛恪领兵,转到一线上来。

二、丹阳山越

东吴的地盘看上去挺大,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山地,交通不便,控制力不强。而且其中有很多不服东吴管控的山越,这些人依托连绵的山岭和熟悉的地形,加上从山岭的铜铁矿采矿铸造盔甲兵器,拥有一定战斗力,给东吴带来很大的麻烦。这些人受到征讨的时候躲在山里,不与东吴军队正面对抗。丹阳山越一直就成为东吴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诸葛恪自告奋勇,向孙权请求到丹阳收服这些丹阳山越。很多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办,其中就包括诸葛瑾。事实上诸葛瑾评价诸葛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就是因为这件事。但是孙权还是答应了诸葛恪的请求,任命诸葛恪为丹阳太守。

诸葛恪到任之后,也不和丹阳山越直接发生战事,而是修筑篱笆,将他们封锁起来。等到粮食成熟之后派士兵割取,不给丹阳山越留粮食。一些山民实在没有粮食,出山投降,诸葛恪又命令地方长吏不能用暴力手段对待这些人。这样一来,受限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加上诸葛恪的攻心政策,大批山民投降官府。诸葛恪从中吸取高达四万的兵源。

三、图攻寿春

诸葛恪解决丹阳山越的问题,体现了自己的军事能力。孙权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并且将他调到江北的庐江。这个时候的诸葛恪与曹魏相邻,其急功近利,或者说积极进取的性格发挥了作用。在镇期间诸葛恪进攻过舒县、六安,并且向淮南地区广泛派遣斥候,侦测地形和曹魏的情况,准备对寿春发动进攻。

诸葛恪的意图被司马懿察觉到,司马懿率军进攻舒县,诸葛恪放弃舒县撤退。孙权本来想率军支援诸葛恪,但是有望气者说此战不利,于是放弃与曹魏进行大规模冲突,也害怕诸葛恪脑子发热,于是将诸葛恪调到柴桑。陆逊去世后,诸葛恪代替陆逊的位置,镇守长江防线重镇武昌。

四、入朝辅政

孙权晚年在东吴促成“南鲁党争”,最后的结果就是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两败俱伤,孙权另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并且在侍中孙峻以及东吴群臣的意向下,选择诸葛恪为辅政大臣之首,诸葛恪从武昌入朝执政(这才有吕岱劝诸葛恪十思的事情)。

诸葛恪入朝后用雷霆手段诛杀了自己的政敌,另一个辅政大臣孙弘,然后发布一系列人心所望的政令:废除充当皇帝耳目的校事官、减免拖欠的赋税、废除关税。这些政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吴新旧统治者交接带来的危机,为自己树立了人望。接着诸葛恪在东兴堤筑城,加强对濡须水系的控制,完成孙权生前未竞的事业,并且在曹魏破坏东兴堤城坞的时候予以反击,杀伤了数以万计的曹魏军队,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兴之战”。这次巨大的胜捷把诸葛恪的威望推至巅峰。

诸葛恪的覆亡

诸葛恪此时大权在握,“东兴之战”的胜利让他对曹魏产生轻敌的情绪,变得更加急功近利。于是在次年,诸葛恪发动二十万大军主动进攻淮南。诸葛恪此举可以说是劳民伤财,而且围攻合肥新城不能拔,反而在军中产生疫病,伤亡惨重,又碍于曹魏的援兵,不得不撤兵。这次徒劳无功的军事行动让诸葛恪的名望受到巨大打击,敲响了诸葛恪的丧钟。

诸葛恪名望受损,打算用威严控制东吴群臣,保护自己的地位。他将失败的责任推给中书省,改易选曹任命的一些官吏,又将禁军改成自己的心腹,走权臣路线。此时诸葛恪急需一场胜利扭转这个不利的局面,他不顾“新城之战”的失败,打算继续北伐进攻徐州。可以看到此时的诸葛恪在遭遇巨大打击之后已经乱了分寸,呈现出赌徒的心态。

但是诸葛恪终究没有能继续赌下去,另一个辅政大臣孙峻(当初支持诸葛恪,在诛杀孙弘的事情中也起到很大作用)利用这个局面,与孙亮联合(一说孙亮在主观上并未参与)发动政变,请诸葛恪入宫饮酒的时候杀死诸葛恪,将其夷灭三族。其实诸葛恪并没有反叛的想法,其坚持北伐的想法也是正确的。但他行事激进,自命不凡,不能处理好与人的关系,更没有处理好失败后带来的剧变,导致这个结果。诸葛瑾对诸葛恪的评价果然应验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热网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