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娄底

村史陈列室 何以载乡愁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本报记者 张小英

  城市变迁,乡愁悠悠。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京郊大地许多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民俗风情正在消逝,守护和传承乡村历史文化迫在眉睫。

  近年来,一座座乡情村史陈列室于京郊村落拔地而起。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290个乡情村史陈列室,总面积达10万余平方米,未来三年,计划再建231个。

  越来越多的村落,有一间颇具乡土风貌的陈列室,传承村史、寄载乡愁,成为乡村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载体。近来,记者在京郊各区走访了一些乡情村史陈列室,发现这个“载体”还有利用率不高、展陈雷同、缺乏个性等问题。

  陈列室冷热不均

  “95年前,张永祥成为京郊第一位农民党员。虽然我从未见过,但他的故事,正是从我们这个村开始……”11月15日,丰台区大瓦窑村党史馆新馆重开,77岁的老党员门敏会,正在给卢沟桥乡的预备党员们讲述村里的党史。

  大瓦窑村是北京第一个成立农村党支部的村庄。为传承红色基因,2017年7月1日,村里建成党史馆,同时也是村史陈列室,通过数百件历史照片、历史遗物,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迁。开馆以来,先后接待各级党组织、党员104次6000多人。“有一次,附近的一位老大爷,把自己收藏多年的旧报纸、旧书籍捐赠给我们,说是放在展厅,心里更踏实。”相关负责人介绍,像这样捐赠老物件的村民不在少数,但囿于有限的空间,很多内容都无法陈列。今年,大瓦窑村党史馆进行了搬迁升级。“总面积由160平方米增加到1000平方米,有了更多空间展示乡土风貌。”相关负责人称。

  大瓦窑村党史馆受热捧,另有村史陈列室却遇冷。上周六早九点,记者来到位于朝阳区东部的三间房乡乡情村史陈列室。在泰福苑三区,陈列室紧贴一栋灰色住宅楼,外侧装饰白墙、灰瓦、木窗,宛如胡同里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一旁的红色木门,却紧紧掩着。

  门口等候十几分钟,记者随机找到在附近遛弯儿的王大爷,一番打听。“陈列室建成有两年多了,但从来没开过门。”在这里住了四年的王大爷说,自己和周边居民都没有进去过。

  不只这个村,记者先后探访了怀柔区宝山镇超梁子村、大兴区长子营镇赤鲁村等村的乡情村史陈列室,也频频尝到“闭门羹”。而且,村史陈列室大门外侧,并无任何开放时间、联系电话、预约方式等相关导览信息。

  一位知情者介绍,村史陈列室的维护和管理,基本都由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兼职,在保证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很难抽身专门守候;此外,若是每天面向公众开放,水、电等费用开支,对村委会来说,也是不小的经济压力。

  旧场景缺乏特色

  为了一看更多村史陈列室“庐山真面目”,记者提前预约了几个村的村委会和相关负责人,在他们的引领下进行参观。

  通州区张家湾乡情村史陈列室,一艘具有百年历史的清代漕运货船,“诉说”历史上“运河第一码头”的漕运故事;大兴区青云店镇孝义营村乡情村史陈列室,层层叠起的九层“孝心馒头”,展现村里传承300多年的敬老传统;延庆柳沟乡情村史陈列室,微缩的豆腐坊,再现柳沟火盆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
网站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