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财经资讯  观察

几年前一位经济学家对经济观察报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8-04-19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4月16日,是经济观察报的生日。2001年创刊以来,这份橙色的新闻纸,已经在中国以至全球的经济浪潮中走过了17年。

  数年前,同样是社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曾为本报撰写《对新兴的期望》一文,他在文中写到:“在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的中不激不随,这对任何组织都将是一个。”

  在形态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拥抱互联网、新技术,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同时也始终坚守一份严肃的价值主张--为这个社会带来更多、建设性的声音,并以此来约束自己。

  经济观察报17周年社庆之际,我们重温旧文,感谢与我们一同行的读者们、客户们,所有的支持与鼓舞。我们愿身体力行,不负期望!

  中国的经济并不是这些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回想起来,中国经济学的成长与中国经济的成长几乎是同步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成立的中国经济学社以及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甫一成立,就举办了各种报刊。如刘大钧的《中外经济周刊》、吴景超的《新经济》、陈翰笙与薛暮桥的《中国农村》等等。三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经济学发展的“黄金十年”,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是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经济也随之衰落。

  我本人出生在一个老报人家庭。父亲吴似竹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任中央新闻社《大中华日报》主笔,因为新闻,1929年,二十二岁时“下海”与同事陈铭德等人一道创办了《新民报》,家里的好几位亲戚,包括我的母亲邓季惺都曾在这家工作。这家也产生了赵超构、浦熙修等一大批“名记者”。直至1947年,因母亲在立法委带头反内战,人差点被抓,也停刊。新民报业集团是解放前中国最大的民营报业集团之一,其下属的“一报八刊”不仅深受社会的欢迎,也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与进步的中国新闻界的一支进步力量。

  所谓经济学,按照中国人的说法,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问。它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经济,人民;它所采取的基本方法是分析。这就是说,经济学家和新闻记者有一个相同的职业要求,即客观性,首先是“是怎样”,而不是“应当怎样”。

  当然,虽说新闻记者和经济学家有很多共通性,但他们毕竟是不同的专业。真正的经济学家可能在理论分析上有所专长,但在对事件把握的时效性和表达方式上,新闻报道则更为一般所喜闻乐见。好的财经记者对经济政策的发言权甚至比经济学家们来得重要。当然,多数时候是大家从不同角度合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理论界离不开新闻界的支持,新闻界也离不开理论界的参与。这样的例子在三十年的历史上屡见不鲜。譬如农村初期,大记者吴象的新闻调查文章 《独木桥与阳关道》(1980年),所起到的号召作用并不比理论家们的长篇大论逊色多少。大家都还记得胡舒立《没有浪漫曲》(1993年)、勤《出租车业垄断黑幕》(2002年)、仲伟志《民营经济96小时》(2004年)等报道,这些文章对推动某些方面的起到了好的作用,也是日后研究当代中国经济史的重要资料。

  记者的长项就是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真实世界。如果失去探寻事实的强烈兴趣,记者的灵魂也就不存在了。但是,仅仅掌握了许多事实还不够。由于现象和本质常常是有区别的,人们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也往往有矛盾。因此,为了探究规律和寻求真理,就要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从现象来探究事物的本质,把握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协调。

  在利益和利益这两种潮流的冲击下,有些似乎出现了有违时代和传媒价值的倾向:一种是采用貌似 “用事实说话”的方式,用一些精心选择甚至的 “事实”来“证明”早已好了的结论;另一种是以现象来本质,以炒作短期利益来遮蔽长期利益,以此来不明的大众。

  任何形式的,只要是第一手的有深度的观察、调查和报道,都会有读者,有市场。我十分推崇《贵族》等普利策获作品。我也喜欢林达夫妇的《近距离看美国》、《带一本书去巴黎》、《西班牙旅行笔记》等系列书籍,这些书以通俗的笔调给我们传达了他们所看到的真实的世界。他们虽不是专门研究经济学的学者,甚至也没有从事过新闻记者工作,但他们的作品绝对是一流的普利策所谓的“非虚构类作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有一支富有活力的企业家队伍,也还将会形成以各类专业人员(白领工人)为主体的中产阶层和一个由进城务工务商的农民衍生而成的新市民阶层。他们对财经报道的需求将会成为新兴财经的巨大市场。这些服务于企业家,服务于专业人员,也服务于普者。它们当中的佼佼者已得到社会和市场的认可,走出了各自的成功之。

  中国市场经济的完善,需要信息和学识的支持,因此,现在需要大批的、负责任的、建设性的财经记者。经济学家也应当学会面向、面向大众。马克思晚年曾为美国《每日论坛报》写了一系列专栏文章;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克鲁格曼都曾在《纽约时报》等开设专栏,且影响巨大。他们所做的工作不是所谓的“宣传”,而是媒介信息和知识,而传媒正是他们能够发挥所长、社会的工作舞台。

  目前,人们正在热议新闻出版事业管理的问题。我想强调的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新闻出版物是商品,但是,它是一种具有极大社会效应的特殊商品。新闻不排除有自身利益的,但在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的中,不激不随,这对任何组织都将是一个。要探寻良好的经营体制和运营规则,使记者、编辑都能和,建立的公信力,建设和它们自身的品牌。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